首页 -> 学习研究 -> 理论研究
字号:
以史为鉴可以促认同
[发布日期: 2021-07-1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回顾历史,主要是为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历史中探寻发展方向。我们往历史的纵深看多远,对未来就能看多远,只有懂得尊重历史才能赢得历史尊重,只有把握历史规律才能看清事物本质,只有善于运用历史才能创造新的历史。

 每个国家的历史对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历史是中国青少年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课程。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把青少年培养成有文化、有涵养、有理想、能明辨是非、热爱祖国的全面型人才。简言之,使初中学生从中国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弘扬中华民族的正面精神。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思政课课程目标在中学阶段就是要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首要且基本的核心素养,从具体的内容上来说,包括对我国政党的认同,对根本道路认同,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一个初中思政课教师,促进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认同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因此,要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达到政治认同这一目标就绝对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即:只给观点结果,不做比较分析;只许接受信服,不去证明辨析。没有比较辨析,缺乏情感认可,丧失价值选择的认同,一定是短暂的、虚假的,被动的,盲目的认同。只有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认可和赞同才是长久的、真实的、主动的、理性的认同。

“论由史出,史由证来”,政治认同的培养一定不是凭空而来的,必然要依托于一定的史实,通过史实的研讨,能够让学生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认可这个结论。因此,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史实研讨的这一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政治认同即对各种政治观点的信服、信任乃至信仰,自觉自愿的接受这些政治观点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不断维护和发展。培养政治认同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的第一框《追求民主价值》,需要达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目标即要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只能由也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又为什么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学生,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模糊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掌握部分知识内容,但是尚不能深刻领悟,更谈不上成为个人信仰的政治认同。因此依据教材中“探究与分享”这一栏设计教学议题,以学科知识来帮助学生认同。

这一课设计了为什么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一教学议题。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教学,即:只给结论结果,不做比较辨析;只许信服认同,不去探究探寻。那么这种认同一定是短暂的、虚假的,被动的,盲目的认同。而我们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资料开展辨析,创设基于史实知识的小议题“我国近代有没有尝试走西方的民主道路?”“近代民主探索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展开分析和探究。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对比和探究来引导学生认识近代民主探索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揭示近代仁人志士“还权于民”的努力不断失败的历史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他们选择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理,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这种在学科知识引领下,正确价值观关照下,同学们自身探寻得出的观点,才会真正得到认同,而且这种认同才是长久的、真实的、主动的、理性的认同。


 

民盟弘光中学支部 戴涛

上一篇 秦淮区党外中青年骨干培训班学习心得
下一篇 庆华诞 悟初心 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