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究 -> 理论研究
字号:
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2-09-0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民盟南京市委  金陵中学支部   顾健

    特色建设是当下学校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特质与个性标志,是一个学校的脸谱和品性。有特色才能从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但在教育功利化,学校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坚守教育本色,办出学校特色,已不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了。

一、学校特色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1、空洞的办学理念的使特色发展犹如空中楼阁

    学校作为“教育性”组织,有其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追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所学校必须遵循同样的价值理念。这就涉及一个办学理念的问题。所谓办学理念,就是办学者如何办学的一种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一些知名大学在这方面呈现了很好的范例,如耶鲁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斯坦福大学是“鼓励冒险”等。可以说,所有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

    而我们看到的办学理念有两种倾向值得反思:一是理念的雷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常常有这样的办学理念,如 “为一生幸福奠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德为先,以人为本”“让生命更阳光”等。听起来冠冕堂皇、无比先进,其实没有根据真实的生源状况、办学水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二是理念的虚假。有些学校喜欢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办学理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唯实求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等。既无教育的特色又无明确的核心价值指向,往往只能沦为口号,并不能落到实处。

    2、模糊的培养目标使学校特色发展恰似无的放矢

    “培养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是办学理念的最终体现和落实。

    几年前关于“三好学生”评比是否应该取消的争论全面清晰地呈现出中小学培养目标缺失造成的尴尬。

    中小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看起来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早在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已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三好学生”又是什么人呢?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可见“三好生”就是在德智体三方面表现得好的学生。

    比较国家教育法规和三好学生的标准,面对的却是如此悖论:如果中小学教育全面完成了教育目标,那么所有学生在毕业时都应该授予“三好学生”称号;如果按现在的三好生占全体学生的一定比例评比,那么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就没有完成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

    评或不评,培养目标一直在那里,不明不白。

    其实,国家层面的培养目标是宏观的、普适的,在这个大目标之下,每个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历史、文化、师资等方面的特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否则学校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宿就成了小学为初中、初中为高中,高中为大学输送以分数为标签的各等次的“产品”。教育质量被演化为“升学率”、“学业成绩”、“行政绩效”,这种教育“质量”意识和工作思维使得“分数主义”、“达标主义”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盛行。

    3、强大的考试文化让学校特色发展沦为无本之木

    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矛盾,再加上“一考定终身”“一分决成败”的录取模式让考试越发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故事将告诉你一场考试有多重要。为除噪音占道拦截车辆、毒死一池青蛙,甚至觉得冲马桶的水声都是一种罪过;为让迟到孩子进场考试,牺牲尊严下跪求情;为安心考试,隐瞒亲人死讯;为参加考试甚至不顾血泊中母亲的生死;为激励考生,有学校打出“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的口号;为了冲刺高考,全班同学打着吊瓶复习;乡村中学高考壮行,校长祭旗学生含泪……一场年年有的考试真有那么重要吗?!

    这些令人感动的背后,其实是人性扭曲后没有人情、亲情、真情的痴迷和癫狂。当“春哥”“考神”受万千学子膜拜,当理性之不存,教育之特色将焉附?

    在如此强大的考试文化的背后,还有师生真实合理的发展需求和表达吗?2012年4月9日江苏启东汇龙中学高二学生江晨博在国旗下演讲时终于喊出了“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的心声。其言尚微,其华灼灼。

    在考试镣铐下,我们的社会正以各种匪夷所思、触目惊心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异化的“特色”:学校集团化,管理军事化,考试标准化,预习学案化、作业统一化。难道把学校搞成企业、工厂、军营、也是特色?

    事实上,强大的考试文化让所有的学校都只有一种“特色”——升学特色。

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思考

    1、源于历史:学校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所学校的特色,不在政府的文件里规定,也不天生长在校长的脑子里,它是在学校长期办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资源积累和教育成果体现。

    今天的办学者,一定要敬畏、阅读、研究学校的办学历史,在触摸历史中,梳理传统的流变,追寻教育的本质,传承办学的智慧。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富”的培养目标正是来源于1907年无锡私立匡村学校设定的“十大训育标准”。

    笔者所在的南京金陵中学也是一所有着124年悠久历史的学校。金中百年办学历史中始终洋溢着浓厚而温暖的人文情怀。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金陵中学1952届校友高行健回忆自己的母校时说:“我的底子是在那儿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钱理群在《钟楼嵯峨——百年金陵人文作品选读》的序言中写道:“金陵中学(也许还有我的母校南师附中)英才辈出的秘密在于:它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做梦,培育青春精神、赤子之心。”

    鲁迅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能让学生有梦可做的校园是永远年轻的。守着梦想仰望星空的姿态已经成为百年金中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2、基于差异: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之基

    亚里士多德说: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是硬把不同的学生平等对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人生而不同,故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校校因生而异,则有特色发展之必须。

    这里的“差异”既指同一所学校里学生之间能力禀性的不同,也是指同类学校之间生源状况、办学水平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各类学校教育的逻辑起点、方法策略和发展规划的不同。无视这一现实,则共性不“共”。这里的“共”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本质。有冬有春,方为气候;有长有短,才叫生长。教育即生长。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差异,“特色”则是中性词。它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同类竞争,更不是经济发达地区优质重点名校的专享特权。

    3、融于课程: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人把学校某方面的成绩或特点看成办学特色。如某校有个出成绩的运动队,或鼓号队,或某特长班,就认为是办学特色。其实,特点不等于特色,特点强调的是独特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但是,特色除了具有独特性的属性外,还要具备整体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学校将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校本化的原因。因为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主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形成并落实教育哲学的课程表达,探索特色课程、学科建设,创建具有个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已经成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以课程为载体的学校特色发展已然成为办学者的共识。

    苏州中学园区校是2005年才建成的,当初,因为建设资金短缺,学校无意之中留下了一片面积近2亩的湿地。这块湿地触动了师生无限的灵感与智慧。有老师研究发现,园区校位于草鞋山、张陵山、赵陵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之间,而良渚文化又是建立在太湖远古湿地环境之上的湿地文化。于是,学校从教师资源、课程资源、课程策略三方面寻找突破,构建了融合自然与人文、学校与社会的湿地课程体系,涵盖了各个的必修、选修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学校还开发了国内唯一一套《湿地》(中、英文版)校本教材。)

    4、介于衔接,学校特色发展的跨越之策

    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催热了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幼小、初高衔接班。这一现象虽不尽科学但也在提醒我们办学者要有超前眼光,要注意学习的序列与衔接。

    当下,不少学校比较注重与社会的衔接,比如在高一、高二开展职业体验,模拟人才竞聘等活动,以培养学生了解、适应未来生活的途径和能力。其实也要注重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如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

    在这一点上,南京金陵中学更是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2010年10月,与南京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2011年5月,与东南大学联合成立“东南大学•金陵中学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金陵中学的高一、高二的优秀高中生,能定期到这两所大学里的实验室做实验,接受包括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内的大师们的指导,为将来的升学搭建高端绿色通道。这种中学与大学联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有益尝试将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整个南京基础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不仅与国内高校联手,还要放眼世界。2010年3月,金陵中学聘请了三位由美国文化教育委员会经过严选并培训后首次派到中国来的“洋大使”,这样就使金陵中学“海外升学指导办公室”的专职升学指导教师增至10人。三位学术大使主要执行“美国名校升学高中三年指导计划”,帮助高三部分学生更加顺利的实现出国留学的愿望。让高考独木桥,变成可以多样选择的“立交桥”。

 

上一篇 优化教学管理 加强质量监控 提高教研实效
下一篇 回归教育本质 守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