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究 -> 理论研究
字号:
费老思想核心:志在富民,扎根基层
[发布日期: 2011-01-0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出生于1910年的费孝通,自称算是前清遗民,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正规学校教育,又幸运地师从吴文藻、史绿国、马林诺斯基等国内外著名学者,饱喝洋墨水却一头扎进“乡土中国”,毕生“行行重行行”,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当过国家领导人却始终自认为“老来依然一书生”。

    他有过两次传奇的爱情经历,20年的压抑与沉默,70年的学术生涯,有着如此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而又忧国忧民,笔耕不辍,他的人生值得阅读,他的思想保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和智慧。
 
    费孝通教授终生研究工作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致富于民”。他多次重申“要千家万户富起来”,特别是“要农民富起来”。在旧社会,人民致富的通路被几座大山阻挡住了。建国后总的是在为民致富,但在“左”的年代,人民致富的道路也不能畅通。改革开放以后,为民致富的大道被打开了,问题在于我们去寻找、去探索这条路子该怎么走。因此,费孝通教授认为这是政治的盛世,也是科研工作的春天。“为民致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也是建设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费老的科学研究中,始终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时,社会学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是“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费孝通教授用实际行动批驳了这种观点。他说,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指导行动而研究。他强调:“我国的社会科学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小城镇大问题》第2页)他反复申明:“我有一条,就是积极投身到沸腾的社会实际里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追踪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记下人民群众的创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作决策提供参考。”(《小城镇区域分析》第11页)

    在缅怀之余,透过费老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路、思考路,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有良知的思想者,在中国刚刚过去的坎坷的一个世纪中,身体力行扎根基层群体的伟大实践和体验。

    一个人的一生之所以被认为伟大,因为他把自己完全融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走近苦难深重的中国,倾听民生多艰的基层群体,感受社会底层的脉搏。
  
    从《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皇权和绅权》,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小城镇大问题》、《行行重行行》,多达500万字的等身之著,不仅仅见证费孝通作为一个学人在学术造诣上的硕果丰功,更见证了一颗经邦、济世、拯民、忘我的拳拳赤子之心。

  学术的力量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在中国把自己的学术经世致用的学人并不少见。但在无数学人中,费孝通是真正把自己的人生与关爱中国弱势群体、与中国的社会进步、与中国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事业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的佼佼者。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费孝通便通过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一举奠定了自己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地位。而他的学术生涯中的这篇扛鼎之作,却是他在痛失爱妻后,在开弦弓休养疗伤中的两个月中,串门访户、走田进厂与普通百姓的谈话心得。

    在他的导师布•马林诺斯基为此书所作序言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没有一种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深沉的热爱,没有一种对于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的高尚的使命感,没有一种基于人类正义和良知的对于基层群众的同情和关爱情,相信费孝通不会在他的治学生涯中始终如一的扎根于社会的最底层,相信上面所描述的精彩也很难在其著作中出现。

    支撑学者思考和产生伟大的学术成就的,永远是一种对正义、良知、社会、人民带有真诚敬意的伟大情感。事实上,费孝通后来的人生道路,始终坚持贴近生活、实践和底层,始终怀抱着这样一种力求创造国家、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费博士是中国的一个年轻爱国者,他不仅充分感觉到中国目前的悲剧,而且还注意到更大的问题:他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既然是一个人类学者,他毕竟懂得,再适应的过程是何等地困难。他懂得,这一过程必须逐步地、缓慢地、机智地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他深切地关注到,这一切改变应是有计划的,而计划又须是以坚实的事实和知识为基础的。”

    在费孝通眼里,没有什么“泥腿子”“土包子”的概念,田间垄上,他看见的是一个个血肉之躯,是自己的同胞,是一个个平等的朋友。费孝通在江村调研时,一直住在周文昌老人家,按照他的说法,“费老问的最多的就是村民的收入怎样,谁干什么工作,做什么活,一年能挣多少钱,还要教给村民怎样发家致富。”另一位费孝通当年调研过的村庄的老人说,费老是她见到的最大的官,费老是个很好的老头,说话亲切,对人很好。

    他喜欢走进村民家里,和村民吃住在一起,住农家院,喝农家水,聊家常,问长短,在田间地头获得第一手资料。近十年一直跟随费孝通到各地调查的邱泽奇,对于他扎根群众、扎根实践的治学风范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费孝通到了地方,地方非要招待,费很为难。实在去不了现场,费才会让学生代替去。我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他至今还记得费孝通说过的一句话:“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而事实上,费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往往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

    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扎根群众、扎根弱势群体的治学路线,成就了费孝通崇高的学术地位和经世济民的致用人生。他先后提出的“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研究成果,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群众中获取思考的力量,在实践中寻找治学的灵感,在寻常的生活和交谈中,发现我们身边的社会最需要什么,这就是费孝通成功的秘密。

    怀着高尚的情操,费孝通走出了一条独立而自我的学术之路。他没有阿附权贵、鄙视农民,他没有眼睛向上看、向钱看、向天看,他没有固守学院的藩篱不出书房一步。相反,在与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接触、交流中,他达到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顶峰和辉煌。

    费老学贯东西却扎根乡土,历经坎坷却无怨无悔,一生为强国富民“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广大民盟的成员更重要是思考如何在人生实践中,找到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和社会责任,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曹涤

上一篇 聆听树践活动报告会,联系自身提高思想认识
下一篇 聆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事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