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两千六百多年前,政治家管仲说过的一段话,反映出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之间的顺承关系。西汉司马迁在引用这段话时,改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则”改为“而”的微小改动,强调了在西汉当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两者之间,已不再是水到渠成的顺应关系,存在着一定矛盾。放眼今天,这个矛盾依然存在,“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要真正做到“知礼节、知荣辱”,就需要积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发挥优秀主流文化的力量,确保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一、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主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社会目前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类文化、意识流充斥社会各阶层,主流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严重冲击,不再具有“主流”地位,处于边缘化困境中,中央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的反“三俗”之风,是正当其时,且切中要害。民主党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积极发挥其在主流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文化。这种文化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中作出的伟大创新,包括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文化;三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在整合上述三种文化渊源之上形成的中国当代主流文化,以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激励、鼓舞着中国人民。发展主流文化,坚持其在社会思潮中的主导地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现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强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是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精神的积累,改革创新是对时代精神的提升。这些都是优秀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主流文化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目的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 二、坚持优秀的主流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对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风格品质,坚持主流文化,对提高城市人文精神,增强城市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保持城市活力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8月30日,“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在上海确定,南京与成都并列第三名,国际形象排名领跑非直辖市。这是一次对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全面展示和充分肯定。其中,南京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南京既有山水城林的文化底蕴,又有博爱之都的大气包容,其市民素质、文化教育的发达等,都为其国际形象加分不少。这与南京近年来对城市文化建设、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视有密切关系。从“文化南京”系列发展举措的提出,到“智慧南京”蓝图的描绘,一直以来,南京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坚持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知识、教育的尊重,对创新、开拓的支持。这些做法,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诠释,对优秀主流文化的坚守和遵循。 三、积极发挥民主党派自身优势,支持主流文化发展,做好其教育传授工作。 在社会日益关注主流文化的今天,也正说明了我们主流文化的逐步边缘化与缺失。据报道,在对主流文化边缘化现象严重的调查中,有73.6%的人认为“主流文化缺乏现实关怀”,54.3%的人认为“宣传的多,说教的多,难以打动人心”。主流文化要在社会中能有“主流”地位,起到主导作用,首先就必须这些文化是优秀的,富有魅力和感染力,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是主流文化能“立足”社会的根本。 如何增强主流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民主党派有着很强的自身优势。就民盟组织而言,民盟组织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盟员们大多工作在文化教育的各个战线,既有从事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也有进行戏曲艺术传授的大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对学生、对人民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对主流文化的调查结果应该引起我们对主流文化教育传授形式的思考与探索,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为引领,创新文化教育的形式,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最大程度地为人们所喜爱和接受,这是我们要思考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同时,坚持和发展优秀的主流文化,对党派成员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党派组织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也有着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个人要不断提升修养与内涵,才能有良好的气质和风格。我们的主流文化既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又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个体对这些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把握,在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党派组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玄武综合支部 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