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2日,我与南京一中的700多同学,乘坐轮船到苏北的宝应县夏集公社插队当农民。虽然明白我们已经不能进入高中学习文化知识,但大多数插队的同学仍然没有丢掉读书的习惯。我在行李中放进了我喜爱的几本书:《欧阳海之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斯大林时代》。我的初中同学、和我同为一个插队班组的李民,则带了《古文观止》《趣味物理》《中国文学史》等一捆书,他和我一起在夏集公社塘河大队丁和生产队生活了近十年。许多一同插队的高中学兄、学姐都建议我多读鲁迅的书。于是从1970年开始,我从邻队的知青徐正那里,分几次借来了《鲁迅全集》,用接近一年的时间,仔细读完了,并记下了近万字的笔记。我主要是摘抄书中的一些警句,如“损着别人的牙眼,却主张宽容、反对报复的人,切勿与之接近”,以及一些诗句。 1971年,我在夏集公社的供销社附近,看见了一间挂有“夏集公社文化站”牌子的房屋,进去一打听,这里可以借图书。于是,我交了一块钱押金,办了个借书证,从这个文化站里,先后借了一百多本书,其中有《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李白与杜甫》《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优选法》《运筹学》《碳的世界》《形式逻辑》《大众哲学》等。1971年在宝应县城开知青积代会时,我看到别的公社知青有本《宋词一百首》,利用两晚上的时间,我抄录了其中的几十首。开会期间,宝应县新华书店向会议代表赠送一些图书,我从中选了《中国文学简史》《观云识天气》《地震》《中国名山》等。在邻近子婴河公社插队的原七中高中学生王伟元,有次从子婴河到夏集来看我,他随身带了本《东周列国志》,极力向我推荐这本讲历史的书。我用《斯大林时代》同他交换,仔细地读完了《东周列国志》。 在1978年10月以前,我读的书大多是中国作者写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水浒传》是我最早读全本的,读第一遍时我上小学五年级。我发现读原本的收获比读缩写本或连环画大得多,当然时间也花得多。初一和初二,读了全本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记得曾在南京一中图书馆借了《红楼梦》(一),听同学说这本是宣扬封建主义的,就将书还回图书馆了。到农村插队后,从村里一位农民那里我借到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原本,仔细读了,对书中的“好了歌”及“解好了歌”留下深刻印象,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细细品味,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文化价值最高。 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北农村每户每月只供应4两煤油,晚上无法天天看书。我主动申请到生产队仓库值班看守粮库,因为仓库里点的柴油灯不受限制。农村蚊子多,我把柴油灯放在蚊帐里看书,两年里蚊帐被熏黑,眼睛也更加近视。但是,读书使我对今后该走什么样的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柴油灯下重新仔细阅读《青年团的任务》后,我觉得心里有了人生目标。列宁在这本书中说:“在一个文盲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是呀,无论是造机器、造汽车、建长江大桥,都需要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不能只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列宁还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热爱我们的国家,相信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希望国家兴旺发达,希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并迈向共产主义,因此,我觉得必须用现代的知识来丰富充实自己。这时我已经成为生产队的强劳力,每天的农业劳动很累,但是,每天晚上,我总要抽出时间看书。从1968年11月到1978年10月在农村插队整整十年里,我用来读书的时间总共超过了4000小时,等于上了一年半的高中。十年时间我读了500多本书。读书就像吃东西,我记不清我曾经吃过什么,但可以肯定,这些食物已经长成我身体里的骨骼和血肉。这就是我一个只上了两年初中,但1978年高考时却能成为全县文科状元的主要秘诀。(孙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