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服务 -> 烛光行动
字号:
云南十八怪
[发布日期: 2024-05-0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2008年我第一次到云南旅游时,就听到导游说过云南的十八怪。2011年1月到云南支教以来,亲眼见到了云南的这些“怪”现象。其实,这些“怪”都是云南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活措施。云南十八怪有几种版本,下面是我对最常见的版本的分析。

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这主要发生在乡村,鸡蛋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当地老乡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扎成串,每个鸡蛋都隔开,十个为一串。这种成串的鸡蛋可以挂在墻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用竹子编成的锅盖是圆锥形的,形状类似于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这种斗笠形状的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我在饭店里吃过苞谷饭,是用木甑蒸的,用的是竹编斗笠形锅盖,吃到嘴里,既有大米、玉米的香甜,又有一股淡淡的竹叶清香。曲靖许多饭店里的“石锅鱼”,也是用这种斗笠状的锅盖。

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许多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故夸张说三只蚊子一盘菜。我在茨营中学就曾经打死过身长超过2厘米的大蚊子。

第四怪:火箭筒能当水烟袋。云南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有些水烟袋是用不锈钢做的,长40公分,直径8、9公分,形状象个小型火箭筒。

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的稻米,十分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特大年糕,当地称饵块。

第六怪: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较多,这些少数民族青年谈恋爱时喜欢唱山歌,当地称为“对歌”,如同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所展示的那样。现在云南各地的城市里,经常能看到人们在对歌,歌词由对歌人即兴编出,只是唱歌的人多以老年人为主。

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八怪:昆虫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蚕蛹、竹虫等,都成为食材。这些昆虫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营养丰富,因此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在云南曲靖,我每年都会吃到蚕蛹、竹虫。

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西部有些地区,口语中姑、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所以,被喊“老太”的,常常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丽江的纳西族风俗,一般由老太(小姨)当家,她们负责料理家务,照料老人,饲养牲畜和家禽,特别能吃苦耐劳,所以受到大家的尊重。

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接壤,而这些佛教国家的男子10多岁都要到寺庙当和尚,到20岁时可以还俗,同正常男子一样结婚生子。受其影响,有些青年边民小时候也到寺庙当和尚(我就看到过到缅甸寺庙当和尚的云南小伙子),他们18、19岁时,就会与女青年谈恋爱,有的甚至和国外的女子恋爱。

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自幼就参加劳作,爬山越岭、种地砍柴放牧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云南有些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妙地做成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这样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第十三怪:汽车跑得比火车快。由于有众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较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现象。

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的鞋子,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有些地方男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孩子小的时候由父亲照看,“模范丈夫优秀爹”在一些乡村比比皆是。

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堆卖。云南省的山区集市上,村民喜欢以物易物,故花生蚕豆食用菌等物品都论堆卖。

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形特点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几里远,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尤其是冬季,来自东边的冷空气被乌蒙山阻挡,锋面雨难以进入云南,使得云南“四季如春”。

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云南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竹鼠长得又肥又大,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许多饭店里,都有这样的山珍野味。不过,我至今没有尝过竹鼠的味道。(孙宁生)

上一篇 “老师,那疯子是我爹。”
下一篇 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