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方特有的语言,就是方言。说实话,我觉得云南的方言并不是太难懂,比起广东话要容易多了。只是云南方言的有些发音,令我不大明白,有时就会闹出笑话。 刚到云南时,经常听到“你克哪里”,克是什么意思?听多了,我才明白,克就是“去”,克昆明就是去昆明。还有经常听到有人叫“小米扎”,被叫的人常常是个个头不大、长相俊俏的小姑娘,估计“小米扎”类似小仙女这类称呼。老伴王冬英对曲靖方言学得比我快,她到农贸市场买菜时,有时就能用方言与进城卖土特产的农民讨价还价。一次,她问一个老太太:“节咋个卖?”我挺奇怪,节是什么东西。看了一下地摊上的东西,我才明白,“节”是指菌子,也就是野生的蘑菇。 在云南和贵州威宁,还经常听到“憨头”“憨包”这样的话。有次在威宁哈喇河乡遇到一帮人,他们有人说我是“憨包”,支教志愿者周小雨(她是贵州人)悄悄告诉我:“憨包就是傻瓜的意思。”我淡淡一笑,没有与那些人计较。想想也对,在他们看来,我们不在城里过好日子,偏偏来这大山里,啃土豆、吃野菜,确实有些傻。 2018年秋季开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蔡路芬成了“希望图书室”的志愿者。蔡路芬的普通话讲不好,她说的曲靖方言语速又快,有时我并不完全知道她讲的是什么意思。一天,她突然找到我:“孙老师,诈钱!”我楞了一下:“敲诈钱?”“对,要诈50块钱!还要10块一张的。”“为什么要诈我50块钱?”“除了你,别人哪个有那么多钱啊?”看我一脸的疑惑,边上几位初二的志愿者服务员告诉我,蔡路芬这是想换零钱。我对她说:“蔡路芬,你必须学学普通话,不然要闹笑话的。” 不过,也有些方言,我到现在仍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2020年时,“希望图书室”的几个学生服务员在争吵,颜磊对一个女孩说:“辣草了吧,难受了吧?”听口气,这“辣草”好象含有出丑、尴尬的意思,问学生们,他们也无法说清楚。(孙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