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一个平民学者的城墙情结
[发布日期: 2005-06-0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记民盟盟员杨国庆

魏淑玲

  周末,几个朋友相约登城墙,知道我与明城垣史博物馆的“城墙专家”杨国庆熟悉,便怂恿我约他同行,无非是存着点私心,听他讲解。我知道他是个忙人,不好意思打扰,但他听说后一口答应:“就排在我值班的日子吧”。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帮助了你,又让你能坦然接受。

  那是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不好的天气阻止了游人的兴致,台城安安静静地卧在玄武湖边,笼罩在如烟、如梦的空气里,比往常更多了些历史感,沧桑感。这让我们高兴,可以静静地听、仔细地看、悠悠地想。

 从我们登上城墙的石阶开始,杨国庆便侧着身子,一面攀登,一面指点:解释城砖的构造、辨析砖上的文字、笑谈粘合剂的传说……。穿过长长的马道,他将我们引入设在城墙涵洞里的展厅。这里展出的百余幅照片和各具特色的城砖、文字说明,都是他与同事们共同策划布置的,包含着他的心血,他讲起来,如数家珍。站在南京城墙模型前,他向我们谈起他多年来对于明城墙的研究和思考。南京城墙的布局,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矩形或正方形,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而且城门众多。他认为明城墙的这种设计与古代的"堪舆术\"(堪为天,舆为地)有关,整体布局是天象的"南斗星"与\"北斗星"聚合形。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所以南京有十三个城门。北斗象征皇权,南斗象征百姓,所以通济门的内瓮城设计为船形,隐喻\"平民皇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与百姓"同舟共济"。另外,南京四道城垣的设计、建造都是在“宇宙中心观”这个核心概念支配下进行的,利用天象“校偏”,突出皇权的正统,弥补南京位于我国东南,不是“国之中土”的缺憾……。

  听他侃侃而谈,仿佛600年的历史从他心中缓缓流出,朋友们的脸上现出敬佩的神情。而我知道,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公认的“城墙专家”,杨国庆经历了怎样艰难的里程。

  1954年出生的杨国庆在43岁之前与城墙并无缘分。他初中毕业就进了无线电厂当工人,兢兢业业地干到三级工,领一份能糊饱肚子的薪水。在那个文化荒芜、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唯一拥有的是理想,是抱负,是昂扬向上的青春。工作之余,他沉醉在自己爱好的文学天地,写写画画,并想方设法寻找书籍,汲取知识,充实自己。“文革”结束后,他像当年的许多青年一样,投身到全社会蓬蓬勃勃地“补习热”中。他先是通过晚上上补习班,拿到高中文凭,多年后,又拿到本科文凭。80年代初,他开始对“墓葬文化”情有独钟,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阅读大量的文史资料。但一个青工拥有的机会和经费毕竟有限,有时听说朋友出差,他就买好胶卷,央求人家帮他寻找名人的墓地并拍照,到国家图书馆去查资料。经过多年不懈地追求和前辈的提携,他编著的《中华名冢揽胜》和《民国名人墓》出版了。这两本书立刻引起文物部门的关注,人们从书中不仅仅看到中华墓葬文化通过他的挖掘整理,闪现出熠熠光辉,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的坚韧,他的踏实,他对文物的热爱,他深厚的历史功底。所以,当明城垣史博物馆酝酿建立时,他──一个普通工人,进入了有关人士的视线。
1997年,他调到明城垣史博物馆,开始研究明城墙。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杨国庆,为终于能从事上自己酷爱的职业而感激不尽,他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每个休息日,他都骑着自行车,沿着逶迤的城墙而行。抚摩被岁月染绿的层层叠叠的城砖,拨开被野草遮蔽的曲曲折折的小径,他努力探究600年前隐藏在这浩瀚工程中的秘密。累了,就坐在城墙根小憩,望着远方追思;饿了就从包里拿出烧饼啃啃。那尚存的23.74公里的城墙,记载着他无数次的攀登与寻觅。

  为了研究城墙,他走遍了南京所有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还多次到北京,查阅历史资料。一本本砖头样的古籍,他通宵达旦的苦读。他成为一些老教授、老专家的常客,拜访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艰苦地实地考察,刻苦地钻研和思考,使他对南京城墙有了“发言权”。1998年,他的论文《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发表,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他出版了20万字的《南京明代城墙》,全面地、通俗地介绍了明城墙的营建过程、建筑特点、城墙历代状况等等,在南京城墙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际,起到了帮助读者认识南京城墙的作用。他还利用对明城墙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有一次,报纸上登载一个消息,说一位老先生收藏的酒坛子上绘有一条“龙”,由144个“太平天?搿钡摹??搿弊肿槌桑?比现在“国”字少了一个点,称这是“太平天?攵烙械奈淖帧薄Q罟?庆用自己在对城墙砖文的收集整理中,得到的“?搿弊值睦?证,证明此说有误。还有一次,在清凉门石头城的城墙上发现刻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古碑,社会上议论纷纷。杨国庆出面解释说,他在几年前发现这些古碑时曾走访过原来的老住户,了解到那儿本有一座大庙,石碑是庙里烧香的地方,他还带记者去看石碑上明显的香烛熏烤后的黑色印记。为了让南京市民对明城垣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他还受金陵图书馆之邀专门开设了"从南京城墙看明初的南京"专题讲座。目前,他正在潜心撰写《南京城墙志》,首次为南京城墙立传。

  南京明城墙历经600年风雨,巍然屹立,每一段城墙都是一段历史。杨国庆决心在有生之年,不仅要为南京城墙申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为南京城墙的保护献计献策,还要挖掘研究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展示给后人。为此,他拒绝各种诱惑。“一颗宁静的心才能听到城墙所说的话”杨国庆这样说。

  不知为什么,每次见到杨国庆,我都会联想到那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南京古城墙。他有着城墙般朴素、浑厚而低沉的外表,也像城墙一样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鲜为人知的坚强。

 

 

上一篇 在石头上雕刻人生
下一篇 张尔宾的芥子园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