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基汾主委参加市委召开的听取党派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对市委工作报告的评价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南京发展史上不平常的五年。面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面对非典疫情的新挑战,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谱写出南京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实践,充分体现了市委应对形势变化的能力、接受挑战加快发展的能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在经受考验中增强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年来,市委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在落实宏观调控中能抓住机遇,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批高新技术、能源、交通等重大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实现了投资稳步增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有创新活力、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突出沿江开发大平台的优势,突出人才资源丰厚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大项目在宁落户;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郊县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市民化步伐,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善;抢抓十运会重大机遇,南京获得城市面貌、精神面貌、组织接待和竞赛成绩的大丰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河西新城区、长江二桥、三桥、地铁一号线、新火车站和玄武湖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完成;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方式新途径,加快生态城市和环保城市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在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富民工程”。坚持推动创业与扩大就业并举,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积极开展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认真清理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新的征地、拆迁办法,依法保护群众利益,积极推行“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抗击“非典”斗争取得胜利,确保了群众生命安全。 同时,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成效,首次公推票决全市五区县政府“一把手”,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意见,为反腐保廉提供良好的法规和制度保证;各级政府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支持各级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委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这五年南京的主要成就,全面系统,令人振奋;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提出的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有气魄,有新意,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全市人民思进求快的热切愿望,也较切合南京的实际。 二、几点建议 1、全面打造河西新城高品位的现代服务业 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曾就河西新城的建设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通过统一开发和整合,用5-10年时间,把河西新城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南京的标志区”。为了进一步推动河西健康、快速的发展,能突出重点,建设一片,繁荣完善一片,带动一片,发展一片,紧抓品味特色不放松,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特提出如下建议: ①提高河西新区的管理级别 河西新区是南京“一城三区”之首,其开发成效的关键是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程度,河西的产业开发事关全局。沿江开发是广义的,是全南京的开发。新区开发是特定的,主要是河西现代产业的培育和成熟。组织全运会的高效率,得益于省市高层次的行政指挥,而后的产业开发不能“降格”。建议借鉴浦东开发的经验,适时赋予河西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给新区更充分的开发自主权,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开发新区建设。在体制上向新区授权,以利于提高协调能力、提高产业培育效能,促进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②下大力气,下大决心,忍痛割爱削减老城建设的速度、投入,老城改造的规划要调整到主要放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住宅、商务、写字楼、商贸楼要冻结若干年,要坚决不上而不是原则上不建。必须坚决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建模式,集中精力打造新河西。河西新城的下一步发展与建设一定要遵循集约化原则,宁可慢些,但要好些,精雕细琢,做成精品,把河西打造成长江中下游另一个东方明珠。 进一步完善新城规划。新城规划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好的要坚持、完善,同时对规划项目进行一次集中普查,该罚的罚,该补的补,该收的收,增加产业功能配套、社区小型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医疗网点、教育布局、公交场站、汽修、加油站点、电讯服务及生态环境等的布局配套,以此来推动河西居住人口、就业人口的快速增长,从而减少每日往返新、老城区的人流量,减轻公交压力、道路压力。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壁垒,建立以政府宏观调控为指导,以市场化为导向,由企业、政府、个人共同参与,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策略。 ③河西新区的产业培育,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河西开发是省市的战略,省市政府应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河西的快速发展。利用河西这块难得的城市空间,建议省、市的“十一五”规划,将南京乃至江苏“十一五”的一两个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向河西新区布局。通过高档次规划,省、市政府进一步给河西新区“压担子”,将河西新区做成提升南京乃至江苏产业竞争力的新载体、新高地。 ④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当前返还税收的相关政策,固然是具有诱惑力的,但这毕竟是建立在企业大量投入后良性运作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对于投资商而言,如果不能给予他们现实的回报,至少应给予他们一个可以等待的美好前景。 针对目前国家金融政策严控的现状,如何帮助企业化解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的困难,研究放贷的变通办法,同时积极吸纳民营资金的投入。鉴于河西开发在省市的战略重要性,而且“十一五”期间仍然是河西新区产业创业阶段,建议省、市政府在财力上给予专项扶持,在产业发展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河西已竣工楼盘的验收操作上,建议由市政统一牵头,实行“一窗式”办理。目前验收部门有8家,一个部门要2-3个月,严重制约了效益的发挥。 ⑤在河西开发建设的策略上,希望按照“集中经营中部、整合提升北部、暂缓启动南部、整治严控西部”的时序进行,并充分利用2008年世界城市论坛在河西举办及随后的地铁二号线、江心洲长江大桥及过江隧道的建成通车这几个重大时机节点,把繁荣完善中部的事情做好,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一幅现代化新南京的壮丽图景。 2、尽快在农村实现义务职业教育 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锁定“三农”,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最缺的是“新”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人。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不仅要“实行公共财政保障下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而且要想方设法,尽快在农村实现义务职业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后,农村将有大量初中毕业生,这是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也是新生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对他们来说,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就是增强了谋生创业的本领,可以说,职业教育将造就亿万新型农民,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要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教育培训、科技示范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中心,让大批懂技术、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从中产生。 目前,培养一个职教学生需要近万元,对于广大贫困农民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尽管各地政府,如南京市实施“职教助学培训工程”,由市财政专项安排职教助学扶贫经费,帮助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并在学生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就业,但是毕竟资助人数有限,不能惠及大多数农民。 所以,应该尽快增加义务职业教育。在农村范围内,延长农村义务教育年限,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对没有条件再继续升高中的农村学生,增加两年的义务职业教育,对这些后备主体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在完成十一年的义务教育后即成为掌握一定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基本合格的新农民。 3、应该将“切实做好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放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前面,理由是胡锦涛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是从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5个方面阐述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的。对台、民族、宗教、侨务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