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芥子园名气并不大,好多老城南人都不知道在哪?但提起里面曾经居住的名人,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 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虽然面积小,但园内的假山、林木和亭台楼阁分布合理,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有“壶中天地”的意境,让人想起了文徵明的诗: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李渔在这里完成了《无声戏》、《十二楼》和《闲情偶寄》等耳熟能详的著作。《闲情偶寄》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之作。 李渔不愿在清朝当官,主要是靠微薄的稿费养一家老小,哪来一大笔钱在寸土寸金的秦淮河畔建造私家园林,并过得有滋有味呢? 有人说李渔是靠“打秋风”,我觉得这种说法对他并不公正,他是一名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李渔不仅才华出众,还擅长经营,常与达官显贵交朋友,为他们写文章,开文艺讲座,表演戏剧,甚至设计园林,出版书信、自传等。当时有的正统文人看不起李渔,说他是“有文无行”。因为安贫乐道是儒家的立身之本,“卖文”被视为“贱业”, 但李渔离经叛道,追求美好生活,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并声称:是非者,千古之定评,岂人之所能倒? 如今,原创作品都有版权,侵权必究。李渔那个年代,盗版也很猖獗。李渔的文学作品特别畅销,甫一问世,便被粉丝争购一空。不法之徒不仅偷印他的作品,还炮制伪作,挂他的名字出版,欺骗读者,严重损害了他的声誉。李渔虽然为此报过官,但当年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官府哪有闲工夫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李渔打击盗版的做法非常特别,那就是到侵权最严重的地方去,用良币驱逐劣币。 清朝康熙元年,李渔举家从杭州迁到金陵,居住在经济文化繁盛的秦淮河畔,开了一家书铺,不仅刻印自己的作品,还出版《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等热销名著。因其注重装帧设计,不断改进印刷技术,书籍的质量远超盗版,让不法商贩再无生存空间。“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驰名商标,而李渔也多了一个名头——著名出版家。 当时的娱乐业大咖,非李渔莫属。李渔堪称一线编剧和大导演,撰写了《怜香伴》、《风筝误》和《比目鱼》等大量剧本,并组建戏班,担任导演,全国巡演。他的戏剧做到了雅俗共赏,很接地气,虽然被当时自命清高的文人不齿,视为末技,但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每到一地,观者如云,万人空巷。 在金陵的生活,应该是李渔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也是最辉煌的时期。秦淮河畔有了李渔的足迹,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栖霞区基层委员会 谢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