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静海真静
[发布日期: 2020-09-1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朱棣,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帝王中,極有魄力也極有個性的一位。這個帝二代在父親朱元璋去世並傳位長孫之翌年便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後終於取代侄子帝三代朱允炆登上皇帝寶座。名垂青史的永樂大帝在位二十二年間成就了一系列大事,派遣鄭和船隊屢下西洋便是其中之一。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據說在第三次出海返航的永樂九年(公元一四一一年),朱棣為彰昭下西洋弘揚大明國力之偉績,勅建寺廟於南京儀鳳門外獅子山麓,並取四海寧靜天下太平之意賜名靜海。靜海寺果然不負所望。起航之前鄭和率眾來此膜拜媽祖天后,殿內香煙繚繞,寺外錦旗招展;歸航之後在此展示文化交流成果,佛牙玉器莊重肅穆,奇花異木新穎獨特。盛極一時的靜海寺名副其實地位列金陵律寺之冠。可惜清道光年間至日軍侵佔南京時期屢遭火災兵燹而焚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才在原址逐漸重建,後闢為靜海寺紀念館。

我一向尊崇靜海寺為中華帝國鼎盛國力的象徵。慕名多年,終於有緣到訪現場,更有幸由紀念館館長蘇真女士親自導遊並詳盡講解。繞過刻有重修南京靜海寺記並銘的石碑,紅柱紅椽、重簷疊瓦的鄭和紀念堂便一覽無餘。拾階而上進入大殿,在平台上數艘船艦模型映襯下,和平的使者——鄭和航海史料展兩行大字映入眼簾。東側則是被設計為豐碑狀的鄭和銅像,只見鄭和手握海圖在船頭迎風挺立,展現出高瞻遠矚的偉大航海家形象,堅定自信而催人振奮。

殿內除陳設七下西洋有關的展品與展板外,圍繞四壁佈置的十幅壁畫尤其引人注目。蘇真館長如數家珍地告訴我們,這組壁畫選取鄭和七下西洋漫長歷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十個場景,採用揚州漆器線條雕刻工藝,經過打底、刻線、補漆、打磨等諸多工序,終於製成高二點三米,總長三十六米的十幅壁畫。壁畫主題包括京師起航、上貨出海、天妃護佑、重柵小城、生擒海盜、水上貿易、傳播文明、暹羅禮遇、睦鄰友好、建寺立功等內容,概括了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經歷與重大意義。

佇立在壁畫前,凝視着鄭和船隊出訪及返國的盛景,不由感慨萬千。暹羅(今泰國)國王盛裝騎象作為先導,大臣赤足跟隨,鄭和則端坐於八抬大轎之上,一展大國和平使者的風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歸航之後,明成祖朱棣親臨奉天門迎接鄭和一行,群臣簇擁,眾星拱月,盡顯大國明君的光輝形象。

因適逢大雨,加上疫情影響,紀念館內鮮有遊人。環顧四周,靜海寺一片寧靜,我不禁浮想聯翩。靜海真靜:十五世紀之初體現大明國力的靜海寺,確實以其莊嚴恢弘之氣勢威震環宇,確保了四海風平浪靜。

李嘉曾

上一篇 心路
下一篇 早市上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