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为未来而学习
[发布日期: 2019-09-10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身为教师,近些年常听到家长的抱怨是:“我在家一提学习,孩子就嫌我烦。”学生的抱怨是:“我妈一开口就谈学习,真是烦死了!”看来,“学习”这一话题很容易导致亲子冲突。

可如今,“学习”一词又被全社会高度重视: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共同体、学习强国等概念高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也就是说,“学习”这事儿相当重要,它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幸福、国家富强……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学习怎么谈都不过份,可为何那么让学生“烦”呢?

问题可能出在“学习”的涵义大大被窄化了。

首先是内容的窄化:教科书上的、考试(尤其是高考)要考的变成正宗的学习内容;其它小说、电影、各种杂书被视为休闲用品。当然,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认识到开眼界的重要性,会安排丰富的假期旅游、夏令营等等,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还有一种不易被察觉的窄化是学习方式的窄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变得单一:听课、阅读、做练习、纸笔测试、订正错题成为流行的、主导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无论是开学后还是假期中。

流行的学习方式的确有它的合理性。听课、阅读、做练习、纸笔测试、订正错题这些方式有助于高效地输入信息,并通过检验与强化来进一步落实信息输入的准确性。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这种方式有助于记住知识、写出标准答案、考出好成绩。

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度,过犹不及。上述学习方式用过火了,要出好成绩也难。一是兴趣没了,长期单一的学习方式会令人乏味,不利于学习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他们充满激情地将“学习”这件事做好。二是脑子养懒了,在“听课、做练习、纸笔测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框架通常被限制得过于死板,学习任务过于细碎,在完成这些缺乏弹性的任务过程中,学生渐渐形成了“你布置,我完成”、“你讲我听、指哪打哪”的工作作风,思维渐渐懒惰与僵化。

可以想象,一个没什么兴趣学习,又懒得多动脑子的学生即使整天在上课,多半也是假装在学习。

更何况,未来社会充满着复杂与不确定性,考出高考的好分数只是基本要求,我们还希望孩子身心健康、能力强,善交流、会合作、有创新等等。总之,就是希望咱家的娃就是那种很牛很牛的样子。

怎样牛起来呢?还必须通过学习。不仅学习知识,还得学习如何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说:“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如何改变,才能了解到,没有任何知识是确定的,只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为我们带来安全感。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人类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提升的。

学校就是专业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正如我们不可能在岸上真正学会游泳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在没有充分体验的情况下学会如何学习。因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就是学校专业性的工作。

“科学盒子”就是南师附中专业化帮助学生学习的环节之一。

它安排在暑假,因为这是个长作业,前后持续近一月。与开学后常见的短作业不同,它还有些附加功能:首先它需要学生自己做计划、作安排。其次,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收集材料,提出问题,提炼结论。很多学生并不只是解决了问题,而是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最后,长作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他们自己去调研、去设计,经历了失败也体验了成功,遇到了麻烦也解决了问题,他们从中收获自信,并希望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学习兴趣是成就感带来的结果,让学生越学越想学。

它是一个探究课题,完成它是一件复杂的事:“植物水势”、“化感作用”、“风轮设计”、“液压传动”、“PCR技术”、“流体粘度”这些名词听上去就不明觉厉,先得弄明白吧;怎么弄明白呢?查书、网络搜索、在线看视频、进群请教、同学讨论等等,各种手段都得试下;课题是要小组合作的,小伙伴在哪里?都是新生,彼此不认识,得想办法接上头啊;课题进展要汇报,还得图文并茂,那个美篇怎么用?排版怎么弄?怎么才能插入视频?怎么才能添上字幕?

到处都是难事,到处都是对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的挑战啊!这么复杂的事,我们新高一的700多名同学兴致勃勃地做下来了!他们不仅仅是学到了“PCR技术”这些知识,他们收获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困难的途径、合作交流的愉悦、也体会到手机、网络是获取知识的有力工具,最重要的,是收获了自信:遇到不会的有啥可怕,我可以把它变成会的!

这就是多元化学习方式的魅力。而这些,是由学校进行的专业设计。

高中三年,是成人前的最后三年,也是学习能力可以飞速提升的三年。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为三年后的高考而学,更是为未来而学习,是高中教师的使命。

南师附中  保志明

上一篇 教师节快乐
下一篇 母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