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又到梧桐飘絮时
[发布日期: 2018-04-1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纷霏丝雨清明时,

消魂断魄路行人,

伤春悲秋祭先辈,

梧桐絮飘悼家翁。

     又到了梧桐飘絮时节,我的思绪就像这恣意飞舞的飘絮,回到了三十五年前的春天。那年春天我和我先生结束了四年的两地分居,终于从湖南永州市调入南京二十中学工作。开学不久,便告假赶回湖南株洲,悲痛中送走了自己的父亲。不曾想,返回南京不到一个月,就在这,在这梧桐飘絮的时节,我先生的父亲也驾鹤西去。自此这一九八三年的春天成了我内心的痛殇,每到春来,我的无限惆怅、无限怀念就犹如这漫天飞舞的飘絮……

     漫漫三十五年里,每每想起这位父亲,脑海里就会出现随我先生千里迢迢第一次来南京见公婆的场景:那已是“文革”后期了,“哼!作家就坐在家吧!”由于造反派的刻意讽刺挖苦,老人愤然退休赋闲在家,那天见我们进了家门,平时蹙着的眉头舒展开了,白皙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一丝笑意。老人先小声嘟囔了几句我听不懂的宜兴话,然后在书房兼客厅的红地板上不停地踱步,抿了抿嘴唇还想再说点什么,最终什么也没再说,就搓了搓手坐在书桌前缄默不语了。那神情有点儿木讷,甚至有些拘谨……呀!这太出乎我的想象了:老人是位资深剧作家,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成就斐然,一九六四年还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十五周年国庆大典。依我的想象:这位父亲该是位儒雅健谈并带有几分威严的长辈,特别看到久没见面的儿子和初次见面的儿媳,除了殷殷关切还定要嘘长问短。想不到,老人竟如此沉默寡语平和低调,真可谓“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

     人们常常赞颂父爱如山,父爱无形。这位平静如水的老人对儿女们的爱,宛如大自然的晨雾雨露,那么不显痕迹地浸润滋养着他的三个儿女,也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镌刻在我记忆的年轮里。那时生活物质极度匮乏,国营菜场很难买到什么新鲜果蔬。老人因常年习惯熬夜写作极少早起,更难得上趟街去购买农副产品,家中这些事都由当了一辈子音乐教师、不擅长家务活的婆母辛辛苦苦对付着。而那年夏天老人曾多次早起,从自己住地的公园路135号步行走到通济门外的城乡结合部,买些农民自产自销的西红柿给我们当水果。老人除了写作,唯一的喜好,饭前小酌一杯酒,而下酒菜常常就是一碟豆腐干或花生米,有时甚至就是一小碟萝卜干。我记忆深刻的还有那么一件事:老人拿出自己舍不得作下酒菜的一瓶肉松,招待我这个首次登门的儿媳,可能放置时间长肉松已变质,老人并不知晓。而来自湖南偏城僻镇的我,当时年轻冒失见识甚少,第一次见到肉松,尝了一大口发现不对味:“怎么这么难吃的呀……”不恭敬之语脱口而出,尴尬突兀而至,老人一时怔住了……现在常回忆起当时老人的窘态,十分懊恼自己鲁莽口无遮拦。

     在我们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习惯以“小某”呼唤,诸如小军、小芳等,这无外乎长辈疼爱小生命稚嫩羸弱,发乎内心的昵称,坊间世俗还认为用阿猫阿狗等类似的小名贱字更容易养大孩子。而我先生他们姐弟三人单名前都冠以“大某”作昵称,连最小的三弟也唤作“大三”。开始我没在意这里面有何涵义,我们有了自己孩子后,爷爷给取单名“治”,尚在襁褓里的小毛头,就昵称为“大治”。儿子小时候常生病不好养,就有旁人嘀咕:小毛毛,干嘛要喊那么个“大”名呢?随着阅历增加,我慢慢理解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希望自己的子孙自立自强、挺直脊梁做一个大写的人。改革开放前,我先生一直想“专业对口”,从事与生物学相关的工作,在湖南永州多次想调动工作始终无果。于是求助父亲想回南京,父亲只讲了一句话:“万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一九七九年,我先生在告别大学十年后,边工作边突击复习了半年多,考回了自己的母校南京大学读研。获知喜讯,父亲又只讲一句话算是夸奖:“大佩要想做咯事,就一定会做好咯”。

在与这位父亲相处的有限光阴里,我感受到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内心的刚强,当年老人早已赋闲在家,仍笔耕不辍,每天除了润色长篇小说《太湖儿女》外,还在写着他构思多年的另一部中篇《少年行》。老人似乎在与时间赛跑,每天伏案疾书熬夜至临晨一点多才休息。而生活之简朴,对自己之苛刻,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心头发疼:写东西到半夜从不愿意吃点儿夜宵或饼干零食,第二天上午九、十点钟起来,早餐只吃一碗泡饭搭点小菜。实际上以当时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完全可以过得比一般市民好许多的生活。老人当时为何要如此自虐,作为晚辈我没好意思问过。

    由于我是来自湖南的儿媳,老人就说起自己三十年代在上海与湖南籍左翼作家、鲁迅先生的学生叶紫是好朋友,多次在叶紫家吃过风味独特的湖南名菜“苦瓜炒血鸭”……。三十五年前我刚定居南京,跟随先生住南大集体宿舍,暂时无住房安顿小家庭,独自开伙,父亲自离开人世都未能尝到我亲手做的湖南名菜“苦瓜炒血鸭”。我真是抱憾终生,“子欲养而亲不待”啊!现在唯一能告慰老人的是,我铭记了他曾对我说的一句话:“你文字通顺,可以试着练练笔写写东西”。父亲,我已经拿起手中笔头,写了十九篇习作,并以这第二十篇文章,献给您,我心中可敬的父亲。

               


                       南京汇文女中  马惊涛

                                            2018年4月15日


 



上一篇 赣江之子-—品读万建平《赣江物语(58首)》
下一篇 亲大爷亲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