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手工豆腐
[发布日期: 2017-11-2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那天在省级机关宿舍的碧树园北片小区门外,又见到了那排着长长队伍的人群。在物资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食品供大于求的当下,每天上午九点前,这些中老年人赶来,在初冬瑟瑟寒风里站着,伸长脖子翘首以待一小时乃至两小时,就为了买上老邓的一块豆腐,这说来真是件稀奇事吧! 

      我认识老邓要有十七八年了吧,那是在新建的龙江菜场二楼上,一个很小的摊位,高高摞着制作豆腐的木制模具,卖豆腐的是老邓的妻子,一位瘦瘦挑挑的中年妇女。到了周末,我便会去菜场逛逛挑些食材,尽点心思为家人做上一二样稍可口的菜肴,这个时间点就能碰到做豆腐手艺的老邓了。民间说法“世间三件苦差事,行船打铁做豆腐”的那番辛苦全印证在了老邓脸上,除了人精瘦、黑黄,衣着从里到外是那种烟熏火烤而退了色的发黄发旧,与人交流,口齿略显得迟缓,一脸疲惫、举止憨厚完全没有生意人的精明活络。不久,老邓的豆腐摊位上竟然无人看摊,案板上却放着冒着热气的豆腐和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叶”“千张”,由着买菜的老主顾自拿自取,要是去晚了,摊位上就只剩下一堆零钱硬币和空空如也的木板模具。这种自助式售卖商品的方式,顾客与老邓的这种相互信任与默契,引起了我一些好奇,从众心理我也跟着买老邓的豆腐了。通过与一些顾客交流,才知道人们喜欢老邓的豆腐,是源于他的手工制作:石磨碾磨泡好的黄豆,烧柴火用土灶和铁锅熬煮豆浆,豆浆精华部分的豆油皮也不挑出来,全留在里面做豆腐用,石膏老卤点浆后放入细白布木板模具箱里压浆成豆腐制品,完整保留着最原始的制作方法。最让大家推崇的是制作豆腐的原料是老邓从家乡收来的,每粒豆子都要经他手挑选,剔去瘪豆坏豆,还加一定比例的黑豆,悉心淘洗几遍再浸泡在陶土缸中,精心做的豆腐是会说话的,带着一股子豆香就是老邓手工豆腐的特色。尽管老邓卖的豆制品比其他商家要贵点,消费者还是趋之若鹜。遗憾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老邓就不在菜场练摊了,据说是交了摊位费后,苦不到几个钱,从那以后,很少能见到老邓了。

     转眼间多少年过去了,这次看到的老邓明显老了很多,背开始有点佝偻而显得人矮了不少。我曾多次送给他一些家中闲置的衣物皮鞋,买他豆制品时他执意不肯收钱,我只好递上张整币不等他推辞就赶忙离开。这次见到我,不由分说,先用食品袋装上几张“百叶”硬性要塞给我,引起队伍中的一位胖大妈发急:“哎,不能插队哟!到后面排队,我昨天就没买到,今天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了!”我赶快闪到一旁,静候在小区对面,等他忙完生意想与他聊聊。不到二十分钟老邓就卖完了豆腐,路过的三三两两的人中还不断有人停下来问“还有豆腐吗”?我问老邓:“既然这么多人排队要买你的豆腐,为什么不多做一些呢?”他憨厚地笑笑,浓重的兴化土语我听了好几遍才听懂:老伴每年在南京帮着捡拾足够的柴火后,就赶回乡里要种15田。他的铁锅一次最多只能做十六斤豆子,做一锅豆腐要花上七小时,做多了一人忙不过来。两个儿子一位在上海打工,另一个儿子宁愿在南京做保安也不愿跟父亲学手艺做豆腐。刚才那位直着嗓子喊叫的胖大妈在旁边插话说:“是的哦,现在年轻人哪能吃这个苦哇”!转过身对老邓叮咛道:“你也太苦了,注意点身体!让我们这些老顾客能多吃几年你做的豆腐。”老邓腼腆地笑了:“没得事,现在好多了!收入提高了不少,每天能卖三四百元钱呐,看病老家也有医保。”为了生计整天忙碌在城市化的边缘,坚守着手工豆腐这门手艺,老邓乐呵地看待着眼前的一切,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真实写照,他们隐忍、辛劳、知足和感恩,赢得城市居民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想到这我鼻子有些发酸,写下了这豆腐块大小的文章……



                    人民中学暨汇文女中  马惊涛

                                      2017,11,22完稿

上一篇 小巷风情
下一篇 李庄——承载厚重历史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