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做历史课件片头时,最喜欢用的一首配乐曲子就是帕卡贝尔的D大调卡农。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情感,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帕卡贝尔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让人感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颤抖,直达灵魂。 关于其创作的背景有两个历史版本。 版本一:帕卡贝尔童年时因战乱成为孤儿,后被村里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琴师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然后是所有人都熟知的情节:当地白富美的芭芭拉盖布勒爱上了帕卡贝尔,然后跟随帕卡贝尔学钢琴,但帕卡贝尔并不解风情,终于有一天对女孩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女孩含泪离去,而男孩在女孩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女孩。于是,他准备写一首曲子,做为向女孩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多次九死一生…… 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但等他回到村里时,才知女孩已在他教她钢琴的教堂里自杀了,他悲恸咆哮……最后,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 版本二:帕卡贝尔年轻时在圣罗伦兹高等学校就读,就追随许温默和魏克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81年,28 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为妻,两年后芭芭拉难产过世。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生下七名子女。艾森纳赫就是巴赫的故乡,所以他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的父亲去世之后,这位长兄就负责教育巴赫音乐,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为巴赫的师祖。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在纽伦堡的五年间,他写下了感恩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而1680年,27岁时创作的卡农被视为其代表作。 你喜欢哪个版本呢? 也许,平凡的我们,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心底会升起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般安宁、地老天荒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 又似乎有点像张爱玲在《一别一辈子》里说的: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南航附中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