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整装待发,向着晨曦出发,为了诗和远方!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再读高晓松《不买房,买梦想》一文,对此句感念甚深。我们,有时太执迷于眼前的黑暗,死死也不肯放手,故而沉溺,沉溺到海底…… 	     人人都期望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正如荷尔德林诗中说的: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 	人还能举目仰望说: 	我也甘于存在?是的! 	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就不无欢喜 	以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昭若显明?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来是人之尺度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 	    由此看来,我们纯洁的人性才是最宝贵的,人需要生活在自己内心的纯真与善良之中,也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远方到底是什么?一位诗人用一首诗回答我: 	远方非常远。远方非常近 	远方作为一个词令我们遐想 	作为一种意境则是梦中的骑马 	在很多人眼里 	远方也许仅仅是一段距离 	一个桔子 	从树上滚到了地上 	桔子说:我去了远方 	被人摘下,装入箩筐,从果园 	运往市场。桔子不会说 	我去了远方 	而只能说:我遭了绑架 	真正的远方 	是你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 	慢慢长大 	然后,去一个名叫死亡的地方。 	    我以为,远方是过去,是未来,是青春、是梦幻、是回忆,是尚未到达、也永远无法到达的理想之地、幸福之所,亦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细细想,我们每个人从生到死,自己哭着闹着来,又在别人哭着闹着中去,人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本没有意义!如果硬要加一个意义,那就得看过程是否精彩……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我以为“不知生,焉知死”与“不知死,焉知生”是一回事,二者可以循环论。只有好好活着,才对得起只会经历一次的死亡。世界上每天有那么多死亡,死亡的方式千奇百怪,你永远不能预知你会以一种什么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昨天大学同学聚会时谈到一个同学,再一次被病魔打倒,她是多么渴望健康地活着啊……因为死亡只有一次,你经历了就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可以重新来过。这是多么残忍又多么宿命的经历,因为只有这么残酷才可以让你重视,好好地去过这短暂的一生。 	   “我是一个匆忙的都市人,我享受着繁华,失去了健康和宁静。我哈欠连天,没有胃口,脾气暴躁,没精打采,还有轻微的妄想症。突然间,我想逃,远离这一切……我找到了普罗旺斯,在这里静静地度过了一年,我是幸运的,在别的地方,也许你永远只是一个观光客,但在这里,我感到悠然自得……”彼得?波尔在普罗旺斯做了一棵无欲无求的蔬菜,那是他的远方,那里有他的诗! 	    而我们芸芸众生或许像杜甫一样,做可怜的小官,却写着火焰般的诗篇;或许像卡夫卡一样,抱一份鸡肋般的饭碗,却著永不知足的华章……然后,我们可以聊以自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南航附中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