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征文:我与陶行知的间接关系与感悟(张成和)
[发布日期: 2015-11-12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纪念南京民盟组建70周年

(一)

   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史上,20世纪上半叶竟然发生过两次全球灾难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长期抗击倭寇战争,于1945年同时取得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胜利。它说明,每一个国家的民族独立、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是任何兴风作浪恶魔都无法得逞的。当此胜利过去70年后的今天,作为历经过很重灾难的民众之一,国家赢得自主、百姓获得幸福、自己能有现在日子,都是来之不易而应倍加珍惜。

   特别是我的新生与经历,时时难忘70年前胜利后,陶先生早在1927年3月创办的南京晓庄小学,以及1946年5月组建的南京民盟。她们即将迎来90周年、70周年不平凡历史,且都与我有关联而思绪万千、难以忘怀。

   1946年4月,陶先生随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在遍访自己任过职的大学、小学和故友后,5月9日到玄武湖一叶扁舟上,与辛志超、叶笃义、罗任一及在宁的戴旭初等七位同志举行会议,创建了南京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此外,我还是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学校受益者。她们就要迎来70周年、90周年华诞。在神州大地换了人间、华夏万众喜庆巨变之际,为缅怀陶行知不朽功绩,特撰此文及“学习行知思想 发扬行知精神”小诗三首,以示怀念。

(二)

   陶行知是安徽美丽、富饶歙县人氏。很多人写过他的传奇抑或生平纪实,都说他自幼即是十分聪明、懂事、孝亲、勤奋、好学的孩童。后来一生从事人民教育及投身抗日救亡大任,体现了他是爱国为民孝亲的“教育之光”、“民主之魂”以及敬奉先人的光辉形象。

   陶先生18岁到南京汇文书院求学,很快入金陵大学文科。由于成绩优秀,1914年被包文校长保荐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投身教育事业,至1926年誓言“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辞去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创办晓庄学校。我是这所小学受惠者,以后考入中学、大学,成为新中国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才有今天。

   中国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4月,陶先生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小学,看望他得意门生胡同炳校长和学校师生时,胡校长将我等10名因贫困无法上学孩童,介绍给陶先生。这时我虽有懵懂无觉,在不久后能住校上学,才知道陶先生到上海报告给宋庆龄得到赞助,并逐步了解其来龙去脉。

   大学和工作后,在胡校长等良师益友牵线下,与陶夫人吴先生有了交往。此后在政治运动较多年代坚持工作向他们做些汇报,也寄些资料给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做汇报以示感恩。胡校长、吴先生总是欣慰地说,你努力工作又做出成绩,就是为小学、为陶先生教育事业争了光。88岁吴先生辞世后,其女儿告诉我,她在整理妈妈遗物中,发现有我的书著与主编的杂志。宋基会工作人员,还就我寄送杂志等复过函:“宋主席和陶先生如英灵有知,也会为有你这样的好学生而欣慰。”这些对我都是鞭策和鼓舞。

   因为我能有第二次新生是幸运的。因此对母校、陶先生、宋主席倍感亲近,只要有这方面事便尽量关心、尽量出力。1993年6月退休返里后,结合自身实际,倡议、参与为小学、陶馆编撰有关书籍两本,也为某些报刊撰写些小文。特别是与吴先生等追崇陶先生的交往,就像见到了学习榜样,很亲切。同时知道,胡乡长年轻时生过一次病,就是陶先生送往上海医治好的,随后还专门找人培养胡同炳如何当校长。胡校长不辜负陶先生期盼,克服重重困难,把小学办得很有特色;素有“南京陶行知”之称的朱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过,以后追崇陶先生教育事业奋斗65年,著有《把一切献给教育》而成为南京名人,2008年辞世,享年91岁;还有很多类似胡同炳、朱刚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学陶师陶先进人物,多被我收入《岁月痕迹》一书,敬献陶馆、宋基会、母校及回赠一些老师、同窗、亲友。

   陶先生不仅献身教育事业,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关键时刻的1936年7月,毅然接受全国救国联合会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出访欧亚非美28个国家、地区,历时两年,宣传中华抗日救亡云东,并感动加拿大的白求恩来中国,参加抗日反法西斯伟大事业。(详见2010年4月2日《中国老年报》谢伏撰写的《陶行知邀请白求恩来华》一文)。其实我早已从陶馆有关人介绍郭沫若、张劲夫强调过历史真实,并在盟讯上撰写过小文说明。可惜过去一切抗战史实欠全面,现已逐步修正、补充。

   由于陶先生为中华民族生存、世界和平无私奋斗,在其诞辰10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古今两大圣贤之一的陶行知值得肯定而发文,希望各国特别是文教界开展纪念活动,以促进人类社会科教事业发展。

(三)

   陶先生对国是如此,对家亲友人民众也很博爱,现略述以飨读者。

   已故江苏陶馆馆长辛国俊写了不少陶行知献身教育事业于热爱南京事迹,其中提及把家人移居金陵却无法陪伴,还让父母家人担惊受怕、吃苦遭罪,也促使他身后要陪父母葬于南京。1993年元月,我受邀赴沪参加宋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安排到上海“万国公墓”祭拜宋墓,看到宋主席陪伴父母身傍。认为他(她)们不仅感祖,也为宁、沪增加极为宝贵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我被推选为南京市民盟九大代表,参会中有位南京晓庄学院青年教师龚瑾代表,交往中他问我,陶夫人吴先生解放后为何又成家?因为某些人包括陶行知个别子孙有异议。我与吴先生私交较深而知情,能感悟其心声,归纳有三点可说清。

   一、吴是陶的学生,她亲眼目睹陶夫人在白色恐怖中,为陶多次受威胁深深不安与恐惧,精神受到极大压抑而患病住院时,陶先生无微不至照料却未挽回其生命。认为这样的男子汉值得同情与爱戴,应追求弥补其困苦。以后李公朴、闻一多著名爱国人士相继遭暗杀,并得知下一个黑名单就是陶行知。陶先生以大度胸怀跟吴樹琴及在身傍孩子交待,若其遭不幸,吴先生还年轻,还有后半生需要有人相陪,应突破封建枷锁,找个好男人组成新家。

   二、陶行知积劳成疾而逝,中共领导都很关心,特别是周总理要求吴先生不要受封建礼教束缚,支持吴先生重建家庭。

   三、吴自己跟随陶奔波10多年聚少离多,也没有一儿半女依托。在多数好心人支持下,重组了新家。她成家后,爱人卢温非常支持甚至参与受邀,到全国各地对陶先生事业进行宣传,受到教育界欢迎与盛赞,我与吴先生多张合影,都是卢先生拍摄的。

   在吴先生辞世3周年、晓庄学校80周年之际,由晓庄学院策划、陶馆全力支持,吴先生女儿卢爱萍、吴先生友好张成和等作为主、副编与编委共同努力,于2006年10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近30万字《吴樹琴与陶行知》一书,向晓庄学院80周年献礼,以示生者敬意。

   陶行知医生,不论献身人民教育或为民族存亡奔波,到敬重祖先、父母或热爱民众,都是可歌可泣的,更彰显伟人胸怀与圣贤情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学习行知思想 发扬行知精神

   为缅怀中国伟大人民教育家、中国抗日爱国民主活动家陶行知以及其创办南京晓庄学校90周年、组建南京中国民主同盟70周年。特撰小诗三首以示纪念


虞美人?行知教育颂

晓院附小九十岁,

风雨知多少?

国殇家破浩烟海,

文化遭殃沧海岁月中。

民族精英挽狂澜,

神州大地在!

敢问苍天教育事,

行知教育永远驻人间。


教育之光

华夏教育萌春秋,文化争论称双百①。

七雄告亡秦天下,焚书坑儒灭顶灾。

汉唐交替北南宋,科举道路少变革。

元明晚晴仍世袭,陈腐旧规死胡同。

民国推翻封建制②,文化教育始启明。

西方学制传中国,带来变革注动力。

南京晓庄兴普及③,平民百姓见曙光。

国家发展新教育,科技兴国有保障!

注:①、公元前8~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办学有3000弟子70贤。当时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文化发展。

   ②、时隔2400余年的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向封建制度、帝国列强开展斗争,终于在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宣告封建王朝灭亡。

   ③、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小学普及教育,以期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民主之魂

一颗红心降人间,生不逢时国难重。

知行行知求索路,教育救国唤民众。

可惜封建根已深,又遭列强欺凌狠。

驱逐鞑虏必先行,再革封建僵尸命;

国际社会待醒悟,爱国团体觅知音。

选中行知义不辞,二十八国奔波路,

宣传抗日救中国,赢得世界同敌忾。

人无私心品自高,功垂青史陶行知。

   说明:陶行知不仅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民族生存、国家存亡关键时刻的1936年7月,毅然接受爱国团体委托,奔走世界28个国家,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斗争,取得突出成效,除感动白求恩来华抗日外,更获得国际上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内各民族同胞高度评价,不愧为中华民主之魂。


说明:此文已在南京中科院土壤所老年科协主办的《五色土》2015?一?P25~26刊载。其看文含有陶先生标准照片而越出一页。故将原稿一页,特序文,略作修改,供参考。

鼓楼区二总支 张成和


上一篇 征文:一生从教和参加民盟后的几点回忆(储欣)
下一篇 征文:忆往思今 岁月如歌(杨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