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徽杭道上
[发布日期: 2015-10-2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我准备去走徽杭古道,先在网上找攻略,键入“徽杭古道”,吓我一跳,铺天盖地竟有那么多!眼花缭乱看几条,说实在的,用处不大,不过我还是有所发现:攻略该从结尾看起,以“我为自己感到骄傲”之类的句子结尾,这篇东西就别看了,因为自豪是这篇文字的目的。不管怎么说,古道是道,还得去走,于是我在十月的一个早晨进入了古道的山门。

   雾还没散尽,反射在露珠上的阳光指明了古道的方向,我朝着重峦叠嶂的东方。

   行未及远,见一座廊桥,桥头以一面墙作为展板,“徽杭古道,谁人走过——”下面列着伟人的画像或照片:汪华、胡宗宪、胡雪岩、胡适、胡炳衡、胡天柱、汪静之、寻淮州。旁边是一块不起眼的小展板,介绍当年走在这条古道上的挑夫的行迹,他们从绩溪出发,三天即到余杭(杭州),两地相距165公里,这是现代交通的距离,当年挑夫在曲折的山路上跋涉,肯定不止这个数。小展板上当然没有名字,但我仿佛看到无数的商人与挑夫从震古烁今的人物前流过,源源不断又毫无声息。

   我想起徽州各地流传的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丢,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向山路讨生活。这是受环境所迫,以绩溪为例,南边、西边、北边都不出省,物产相同,找不到商机,而东边就是浙江,但隔着重重大山。他们只能翻山。

   我独自走在古道上,不如当地山民快,却不比年轻驴友慢。天气闷热,我汗流浃背,但对后面的情况已大体有数,无非耗时而已。有个单位在古道上搞拓展训练,聘请了五位教练,将员工分成五组,先遣队、第一团队、第二团队……其实统共没多少人,还偏要用对讲机,嗷嗷的特别刺耳。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先遣队教练用对讲机叫:“第三团队,你们在哪?请回答、请回答!”我伸头一看,差点笑趴了,他们五个团队首尾相连,回头就是,哪用得着对讲机呀?简直就是在玩过家家。

   现代人在很多方面比古人弱多了,像走一趟徽杭古道就要写一篇为自己骄傲的“攻略”,足以让古人从坟墓里坐起来笑。

   在古代,改变命运的愿望促使徽州人选择向东,有文化的出去深造,没文化的挑脚贩运。比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带来了外向型思维,而外向型思维使得他们无论从事什么都比别人更容易成功,偏僻的绩溪出了那么多名人就是明证。这条古道证明了利弊互换的哲理。

   我怕途中饿,头天就买好了两包小烧饼和一瓶矿泉水。小烧饼是徽州特产,一包十个,只要2元或2.5元,卖烧饼的说不用冰箱搁一个月也不会坏。徽杭古道中到处是农家饭店,烧饼回到南京才开封。梅干菜馅的,但比较辣。我由此悟出了徽菜的一个特点:重口味、便于出远门携带——臭鳜鱼和小烧饼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于是我又回想起山路上的那几个小时。

   如果有人想从我这里找到徽杭古道攻略,我确实有话要说:徽杭古道无需攻略,你也无需带任何东西,进了山门你只管朝前走,怎么走那头都是浙江。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秋云秋月醉煞人
下一篇 重阳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