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曾昭抡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发布日期: 2015-07-2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曾昭抡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化学界的权威和泰斗,中科院院士。历任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化工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43年加入民盟,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是著名的进步教授。这位家世显赫、学富五车的学者,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起始于南京的教师生涯

   曾昭抡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教师生涯就是从南京开始的,而且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今南京大学化工学科的开创者。1927年9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回国刚一年多的曾昭抡,应东南大学(即南京大学前身)理学院胡复刚院长的邀请,来到该校化学系任副教授,开始了他的大学执教生涯。当时的东南大学,刚刚经历过大学院(当时全国学术及教育管理最高机构)院长蔡元培的改革,由原先的9所学校合并而来,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并在1928年5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发展方兴未艾。需要说明的是,1931年以前,该校对教师资格要求十分严格,只设副教授、讲师、助教,并没有教授职务。1928年,中央大学自然科学院改为理学院,设置了物理学、化学等6个系,曾昭抡受聘为化学系副教授、化工科副教授兼科主任,当时的化学系仅有副教授两三人,曾昭抡在副教授中排名第一,同时他也是该系唯一的理学博士。

   曾昭抡是今南京大学化工学科的创建者,他担任主任的中央大学化工科是我国继浙江大学之后最早建立的化工系科,南京大学有机化学专业从中央大学开始到现在,都始终能够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曾昭抡功不可没。他在担任教职后不久,就从基础工作着手,引进先进实验设备和外文书刊,自编自写教学讲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了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管理体制。此外,曾昭抡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就认识到国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他从振兴军工事业发展的角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炸药化学课程,当时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开设。为了解决教材匮乏的问题,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炸药实验,然后把相关数据资料编写成教学讲义。

在南京诞生的众多中国科学社团的创建者与活动家

   曾昭抡是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的先驱者,中国化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中国科学事业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中国现代史上,在南京诞生了很多的科学社团,如中国化学会、国立编译馆、中央研究院、中华自然科学社等主要科学社团都是在南京诞生的,它们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曾昭抡是这些科学社团的创建者和活动家,对这些科学机构社团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2年6月,在南京成立了国立编译馆,这是一个专门的学术出版机构,它直接促成了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曾昭抡被聘为该馆化学译名委员会委员、特约编审,先后参与编订《化学命名原则》、《化学工程名词》等重要工具书,写作了多篇相关论文,化学译名是我国引进近代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因此曾昭抡对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932年8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化学讨论会上,成立了中国化学会,曾昭抡作为主要创建者之一被选为理事,并被推为代表当时中国化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1933年8月,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年会在南京举行,《化学》杂志创刊,曾昭抡负责主编《中国化学撮要》专栏。此后,他分别在中国化学会第四次和第九次年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长。1928年在南京创立的中央研究院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曾昭抡是筹备委员之一,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后,他被聘为化学研究所顾问,后来又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化学部评议员,1948年在南京评选了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昭抡凭借他在学术界不可撼动的崇高地位顺利当选。他不仅在中央研究院的刊物上发表过很多论文,而且还在他所编辑的科学期刊中,对中研院的工作做了很多的宣传报道。1927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了中华自然科学社,这也是我国现代重要的科学团体之一,曾昭抡加入该社后,先后担任该社《科学世界》的专栏撰稿人、理事、学术部主任,对该社发展贡献很大。北平解放后,中华自然科学社与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等科学团体,重新成立了统一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曾昭抡当选为全国科联副主席。

家庭生活与南京

   曾昭抡虽然在南京生活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南京人,离开南京工作后也多次来南京。他到东南大学任教后不久,就在南京傅厚岗购置土地,建造家宅。1931年曾昭抡转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他的妹妹曾昭燏把他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接来南京,与兄弟姐妹一同居住在曾昭抡家宅中。后来他虽然去了北大任教,但由于参加科学社团的活动和回家探亲,也多次来南京。如,他曾在《曾昭抡自述》中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当时我凑巧不在北京,正在南京看望母亲”。在那之后不久,他们夫妇于8月份再次来了南京,不过由于母亲已返回湖南和日机轰炸等原因,他们在南京没住几天就离开了。

   不仅如此,他的家人也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20世纪30年代,是曾氏家族中万宜堂后人集聚南京的鼎盛时期。他的夫人俞大絪教授,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中国现代史上显赫的俞氏家族的大小姐,陈寅恪先生的表妹,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外语系教授。他的长兄曾昭承、五弟曾昭拯都曾经在南京工作生活过,四妹曾昭懿是南京金陵大学理科学士,五妹昭鏻六妹昭楣均就读于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昭鏻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昭楣与谭季甫(原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之幼子)在重庆结婚,后于1947年从重庆迁来南京,居住在五台山谭公馆。尤其需要一提的是他的三妹曾昭燏,她在1929年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入中文系,获文学学士,1935年到伦敦大学攻读考古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进行考古实习,在慕尼黑博物院实习博物馆学,1938年曾任伦敦大学助教,这样一位女性的资深文博专家在当时只此一位,因此她被称为我国早期的考古、博物馆学第一位女学人。她曾任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中央博物院代理总干事、联合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是中央博物院主持日常工作的负责人,抗战胜利后,她为中央博物院迁回南京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直在南京生活直到去世。此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些人现在还在南京工作生活,曾昭承的孙子曾卫现任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保险系主任,江苏省保险学会理事,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秦淮综合一  顾武英

上一篇 有片为证 以史为鉴
下一篇 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