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母亲回忆中的片段
[发布日期: 2015-05-1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2013年是母亲冥诞100周年,以此文寄托多年哀思,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                                        
    深沉的悼念
    母亲没有读过书 却读懂了无字的书 读透了无字的人生
                                                                
    母亲出生所处的年代正逢民国初年,大清帝国的封建专制集权残余仍然在社会上起着助纣为虐作用,达官显贵、 富豪巨贾们只顾自己能找到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多少能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争权夺利,人们还一时难能看到生活的希翼。吏治、官员腐败,必然导致外力欺凌,国家被边缘化;一个根本不重视科学文化教育、人文启蒙教育,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落后就要挨打、不断收获痛苦和灾难是伴随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母亲诞辰百年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百年寻求复兴的历史。一些进步的男士剪去了脑勺后面的千年长辫;进步的年轻姑娘也不再受裹小脚的封建束缚,伸出大脚,走出家门,从事社会生活活动,但人们的灵魂和价值观始终没有融进已被证明是世界先进文明的主流社会。母亲也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一洪流中,母亲执意抵制裹脚,故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杰出女性青年之一。乘最后的晚餐宴席还没有散去,母亲本还可以裹起小脚,旁一户大户人家,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半封建贵族似生活,母亲却自愿选择嫁到了比娘家家计稍好的杨门。母亲天生丽质,高挑的1.70以上身材,称得上民家漂亮能干的姑娘,不用多说,从52岁的唯一遗照看上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说起母亲的遗照,还有一小段小故事,去大厂镇拍照的那天是个星期天,我没上学,秋高气爽,我们鸡叫头遍就摸着黑洞洞的天从家里出发,母亲还顺道挑着一担不太重的蔬菜去卖,绕过三道湾墓地,从永宁的小围子长江边的小堤埂上,走到南厂门的渡口,大约需要50多分钟,再乘小帆船到大厂镇南厂门永利亚化肥厂的菜市场去卖,总共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市场。菜是自家的自留地种出来的,母亲挑着担让我跟在后面,十几岁的我,长得像豆芽菜,胸部像搓衣板似的,看着母亲累的样子,我试图卯足了劲换着挑一会,可我没走多少步就被担子压弯了腰,虽换了几次,大部分的路程还是母亲自己挑着走的。还带着用荷叶包裹着的家常饼和煮熟的山芋,作为中午吃的午餐。                                                                                                         
    走在那长江边的小堤埂上,一路的的美景让我正酣至今。                                                                                                        
                                                    
    左侧圩堤下是绿色葱茏套种的玉米、黄豆地,右侧脚底下是小树、野菜、野草覆盖着的江滩 ,庄稼地里,叫蚴子和蝈蝈弹奏起的幽美乐曲声此起彼伏,呼吸着清晨清新氧吧似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江北是侯德榜先生创办的亚洲最大的大厂镇永利亚化肥厂、磷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和宽敞高大的厂房,灯火通明;这美景倒映在长江中,那岸上的景色和水中的倒影连成一片,连绵延续十余里长,恰似一位羞涩腼腆的少女,躲进了大地母亲河的怀抱。波光粼粼,气派宏伟,水中的灯影像天上眨着眼睛数不清的小星星,在碧波荡漾的江水中闪烁,不时还有大大小小的木帆船不断从眼前划过,真是美不胜收,忘记了自己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前行,乘着长江水的反射光,还是高一脚 低一脚地走着,不时三步一转首 ,五步一回头地多看几眼那江中海市蜃楼般的美景。江水中的倒影太美了!                                                            
     那时没有照相机,更没摄像机,这美景只能留在童年、少年的记忆中永远不会散去。母亲只要可能都会带着我陪她去上街卖菜,大厂镇去的最多,燕子矶、下关、城里也去过很多次,母亲是想以此举让我多长点见识,好好读书,长大成人成才。母亲的殷切期望,在儿子历经了几十年的与命运抗争磨难之后,母亲真没想到她的儿子也能给她写一点有字的文章,也算是为争气母亲完成了生前的夙愿。                                                           

    1931年,母亲是挑着一个担子来到八卦芦柴洲,也可以说是这里的第一代的开荒者之一,靠着公婆资助买下的十亩长满芦苇的沼泽地,作为人生得到的第一桶金, 开始开荒种地求生存,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没有房子,怎么办?有的是芦苇,那就就地取材吧。芦苇当绳 ,把割下的芦苇捆成大的水桶粗细状做中柱,稍细一点的作二柱 ,小水桶状粗细的做小柱,用捆成大水桶粗细状的芦苇作房梁,四面的墙体用芦苇,房上盖的是芦苇,房子里用芦苇铺成的床,芦苇搭成的桌子、凳子,芦苇围起来的简易茅坑,芦苇也是烧火做饭的柴火,反正里外上下没有一处不是芦苇的世界。

    有一年的冬天,奶奶好不容易从无为老家来看看儿女们(都是一路步行),烧饭时不小心,冬天的大西北风竟把芦苇房子给烧了,招来警察,认为父亲要承担民事责任,不但罚了款,还被抓到警察局拘留了几天。真应了“屋漏偏遭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啊。                                                           
                                                                                                                       
    芦苇的生命力是极强的,芦苇生长的地方对环境都没有什么挑刺,喜欢生长在潮湿罕无人迹的沼泽地,低平的江滩,故长江沿岸的低洼地是芦苇生长的家园。八卦洲是长江流经南京段的一座江中沉积小岛,夏天汛期会是一片汪洋,上游的洪水会带着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遇到阻力,便会聚集沉淀,年复一年,宽阔的江面就会形成水中的高地,潮水退去便会露出一大片滩涂地,芦苇就是这些不毛之地的第一代入侵者,蒿子、马兰头,野芹菜、苜蓿头等许多野草只能在芦苇下乘乘凉,成为入侵者的帮手。每年汛期到来,在芦苇的阻力下聚积沉淀的更快,后成洲岛,许多年后就自然生长成一片绿洲。芦苇去不了的地方也会成蒿子、马兰头等野生植物的天下。芦苇的根系特别发达,只要有芦苇生长的地方,其他植物都无法成为强者,如果你挖开他们的根,你会发现,芦苇的根是根连着根,主根上还长出许多的须根,而且去年的老根并不会死去,还连着新根,错综复杂,坚如盘石。每年的洪水水位都不一样,水位低的年份,洲岛上的芦苇日子要好过得多,你想,如是高水位的洪水年,那水要满过芦苇的胸部甚至脖子以上,冷不防哪一天要是江中掀起狂风恶浪,芦苇要在风声的伴奏下,随着恶浪跳舞,如果根不能牢牢地抓之大地,芦苇就会飘上水面,随着东流的洪水流入东海,很难再能找到它的生存之地,芦苇也有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芦苇割下来后都有了用场,可那地就像块骨板一块似的,要一块一块慢慢地肯,比起割芦苇不知要艰难多少倍,没有耕牛,更没有任何机械,只有两把铁锹,一双手,硬是用铁锹和父亲一锹一锹地去挖,挖出一片庄稼地。挖的手磨出了血泡、老茧,挖的腰酸腿痛,腰都直不起来还要挖,一边挖,还要把芦根捡出来扔到旁边。芦苇的根长得很深,有两三锹深,因为每年汛期涨潮一次,上游带来的泥沙就要沉淀增高一些,洪水期的大小、长短决定泥沙聚增多少,多年后芦苇的根深深地扎在地底下,深的有一米多深。所以,那芦根需要三四年的深挖捡拾,才能将芦苇彻底消灭干净。头几年种下去的麦子,还没有残存的芦苇长得好,再深挖,十亩地里的每一寸的土地上都留下了母亲、父亲数不清的脚印和流下的汗水。有一点倒很好,那生地非常肥沃,地挖出来,不用施肥,种子撒下去,就有收获。一亩地也就收获一、二百斤的粮食。那时没有人过问也没有人培育什么优良种子,你地种的好还是不好,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当时的地,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几年后一家还是买不起、养不起耕牛,就几家合在一起养一头耕牛,以减轻点劳动强度。耕牛的放牧和冬天吃的饲料大家商议着均等分摊。                                                                          
                                                                                                     
    八卦芦柴洲地底下的芦根烂掉以后,就像地底下埋设了无数条上下交错,四通八达、粗细不等、形状各异的自来水软管一样,有人试着种植过水稻,因为这种地留不住水,到处都有小水管,再多的水也不够漏到底地下去。所以历史上八卦洲从来不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只有在小河边的低洼处,和小河水位略高的地方种一些水稻,以改善生活。,所以八卦洲有史以来,老百姓都以玉米、小麦面粉为主食。自从老祖宗开垦八卦洲以来,一直都是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如果种植水稻,人工24小时用水车灌水,也不够芦苇根管漏得快。上半年种植冬小麦,下半年种植玉米和黄豆,直到改革开放前,八卦洲曾被笑称为南京城的粮仓。

    因为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农民不种水稻哪来米饭吃呢,世无绝人之路,有趣的是江北地区历史上都是种植水稻,一到冬天,江北人就会开着大船来到外沙、临江、东江等的长江江边,用稻子或米换小麦、玉米或黄豆,互通有无,各取所需,当然也有肩挑着过江来八卦洲换玉米黄豆的江北人。有的江北人在交易中竟成了好朋友,还会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八卦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家,甚至有的人就干脆当上了媒人,把自己的的侄女,姨侄女或亲朋好友的女儿都介绍给八卦洲光棍们做老婆,一时期江北、苏北、皖北等落后地区竟成了八卦洲的光棍们讨老婆的批发地,谁家的光棍没老婆,只要托媒人说一下,准能把那里能干漂亮的姑娘讨回来。大多数的所谓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都属于这一类的光棍。这叫只看人家有剩饭剩菜 ,没看人家有剩儿剩女。   

    小时候的我就命运多舛,三岁时,左右腿都得了一种叫“连疮腿”的疮毒病,治疗搽药用了不少方法,没见好转,双腿从大腿到小腿一圈都是脓疱疮,右腿比左腿更严重,很多人都说这孩子可能活不大也救不活了。最后没有办法,母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土医生,死马也要当活马医,说他有办法,但有一件事要母亲配合才能有效,方法是,那医生将用当时鱼民用削卡子的形似小鲫鱼状,但很锋利的卡子刀,用这种刀把脓疱划开,要母亲用嘴把每个脓疱里的脓给吸出来,母亲按照医生的吩咐,用嘴巴一口一口吸出脓疱里的脓,吐出来再吸,吸完后,医生然后用牛肉(生熟记不清了)配上医生自己的私房药,敷在脓疱腿上,反复几次后,真的出现了契机,双腿很快就痊愈了,但留下了上百个大小不同的刀痕,最长的有一寸多长,至今依稀可见。在这里也很感谢这位没留下任何信息的医生救了我的小性命,愿他的后人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在这世上只有母亲可能做到这点,亲自用嘴去吸吮脓疱里的脓,所以在我幼小的生命里就镶进了母亲的那份挚深、特别的母爱。                                                     
    亲情无价!心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终身遗憾。                    

    在母亲有了孩子以后,光靠那几亩薄地过日子还非常不好过,于是家里只要能赋出闲空,就出去打一点短工或钟点工的事情做,以补贴家用,不断增加家庭原始资产的积累。农闲时就到大户人家做零时工,反正母亲总不会闲在家里喝茶、打麻将,因为她想苦点家当,给未来的儿女门继承一些看得见的财产,免受她那辈子穷困潦倒的早年生活。村里汪家、赵家是母亲常去打工的东家,他们两家都是父辈家况殷实,儿女继承了父辈的田地财产,母亲岂敢和汪赵两家的夫人们比高低,只能低头做人,心想等熬到儿女都长大成人时 ,也许会有出头之日。母亲干活干净利落不偷懒,工钱给多给少都不介意,所以得到东家的赏识。后来汪家的衣服,只要有空一年四季都是由母亲去洗,说母亲洗的衣服洗的最干净。说起洗衣服现在的人听起来那还不简单,放进洗衣机不就得了,可那时,既没有洗衣粉,更没有洗衣机,用手搓,用搓衣板搓 ,一洗总是几大盆,有钱人会买些口碱, 下赃快一些,也用烧过的黄豆秸秆灰泡水后的水洗。漂洗衣服可是个苦差事,旧时居住的村子的后面只有个小沟渠,吃水要从南面200米远的下脚子,眼下叫北套河去用水桶挑(即1974年挖的七四河,因在小江的北面而得名),漂洗也要用水桶把衣服挑到北套河去,不必说一桶湿衣服有多重 ,有时一天还要几个来回,毕竟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啊,单是漂洗衣服就要用棒槌一件一件地用棒槌锤,就很累了,这一习惯在中国部分落后地区老百姓现在仍然在沿用。最苦的要数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也要把手伸进刺骨的水中过洗衣服,那时哪来皮手套,从冻得麻木的手、胳膊一直冰到心里,为了多挣几个铜钱,想到明天的梦想 ,再冷的天也拵过去。旧时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得多,那冰冻溜子能从屋檐口一直拖到地面,说河面冻起来是常事,光把几寸厚冰冻的河面敲个洞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换位想一想,你就知道那劳动量有多苦多大。现在回过头来看,母亲那是在用健康、生命换铜钱啊,一生的磨难,难怪母亲享年只有54岁。                                                                                                  
                                                                                                    
    春暖花开的季节,也是八卦洲蒿子、马兰头、苜蓿头生长的最好季节,旧时的南京人就非常喜欢吃野菜,所以八卦洲就成了南京人吃野菜的野菜基地。那时人们还没有想起来家庭种植野菜,都是野生的,每年仲春以后,正值农闲季节,也是野菜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所以能吃苦的农民,就去采割野菜挑到城里去卖。这种只能通过吃苦才能赚到一点小钱的差事,母亲当然不让。据母亲说,当时八卦洲这边大多都是芦柴洲,也正在被许多后来人开垦之中,野菜有但不是很多。                                                                                              
                                                                                                     
    七里洲(现已经消失)早在八卦洲没有开垦之前就已经是农耕兴旺的鱼米之乡,七里洲洲头原来还在南京长江大桥处下一点,由于后来不断塌江下移,几十年后就移到了今天的八卦洲洲头的地方,这些早年在七里洲的种田人大多已有一份不错的家业 ,由于塌江一年比一年严重,就陆续迁徙到了江南等地重新择业,移居后留下了许多荒废的土地,这土地随时都有塌到江底的可能,故成了无人居住的无人区,但这地却是肥沃的熟地,很多弃荒的土地上长出来大片野菜,就像人们种出来的一样,一片连着一片。母亲心里窃喜,这下有了挣钱的好差事、好地方了。凡是到了蒿子可以上市的季节,母亲天不亮就得从外沙滩出发,要步行近 20多里路,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割到一担的蒿子,担子满了,还是实在舍不得走,那蒿子长得太好了,一担已经重的挑不动了,舍不得又割上几把那长的太好的蒿子放到担子上。那么重的担子不知母亲用什么样的毅力,一天又一天,一担又一担,一年又一年,把蒿子用肩挑回来,虽是辛苦,家中的铜钱、银大头却在慢慢增多,加起来又可以多买几亩地了,虽苦有欣。那时没有宽阔的大路,只有像田间的羊肠小道,也没有车,想赚点钱只有靠肩挑,所以那攒赚来每一个铜钱,不知流出了多少汗水!

    至今提起此事都有后怕的是, 在这无人区活动随时都有可能被江水吞灭的可能,许多年里,不知母亲明知有这样的危险,是什么力量让她冒着生命危险去割蒿子攒钱 ,不过幸运的是,尽管那时塌江不断,母亲却从来没有碰上,算是佛陀保佑了母亲,阿弥陀佛!

燕子矶中学支部 杨明彩

上一篇 “马仁奇峰”之旅引起的思考
下一篇 南京城墙及其美丽的风光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