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时代“印”记
[发布日期: 2015-03-10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滚滚长江,东奔不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盛衰、世代更替。百年以降,备受欺辱的这片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走进新时代!从“站起来”时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富起来”时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习总书记剑指“强起来”而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初衷是一脉相承、步步递进的!

    习总书记讲话不但高屋建瓴地道出了文艺工作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作用,而且非常接地气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指明了方向。作为南京民盟文化总支的一员,我倍受鼓舞;作为投身篆刻数十年的一名篆刻者,我深受启发:应该如何贯彻总书记的精神,积极参与、创作并留下富有时代特征的“印”记?

    习总书记说“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可谓一阵见血!如何在创作上出新,是我们每个从事文艺工作、有心开拓者孜孜思索的问题。受惠于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经济的繁荣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障,新技术不断应用于考古行业,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和器物,为我的印刻创作提供了详实的镜铭资料。为此,我汇集并系统地研究了镜铭文字,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文字系统,创作出了一批篆刻作品,在篆刻界引起了不同凡响。试想,如果依然沿前人旧路行走,实难创作出耳目一新的佳作。

    “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书法篆刻也因此进入了读图时代。基于此,同时也正暗合了总书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的思想,素擅“镜铭印”研治的我,近年来开始鸟虫篆印的创作。鸟虫篆印,在中国篆刻史上少有问津,即使间或有涉猎此领域者,基本以战国汉代鸟虫篆印为楷则的直接性模仿,鲜有创新和“自己的艺术个性”。所以,我从“解决古体书之美”这个核心问题入手,在熟稔的战汉镜铭文系统的基础上,幻化大量的战汉古代纹饰,构建起了独我风貌的“鸟虫篆库”,创作出了被篆刻界誉为“潘氏鸟虫篆印”的、别具一格的篆刻作品,引起了诸多读者的好评。试想,如果不是契合了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和独具个性的艺术特色,我的鸟虫篆印作品则难引起书画篆刻界的争相品评,在篆刻史上留下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印”记!

    在篆刻作品的内容上,我也兼具了雅俗共赏,既有《一念》《守愚》《长相思》等雅致作品,亦有《能除一切苦》《寿如金石佳且好兮》《世乐贵寿利父母兮》等“接地气”的祝福吉语,而后二者的十数次的再刻之邀,亦反映了艺术贴近人们生活的巨大渴求!这也形象地印证了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谨记教诲,在艺术创作上我将“日敬毋治”。

    在已未春节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我们一行书画篆刻家到江苏武进农村送福,老乡们热情地跟我说:“潘老,给我们刻‘黄金万两’和‘习大威武’吧!”情之所至、兴之所至!这不就是新时代人们生活的直接写照,这不就是人民心声的喜悦欢呼,这不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应该留下的时代“印”记嘛!

书画支部  潘敏钟


上一篇 占尽风情向小园——春到梅花山 
下一篇 我的如歌岁月之我爱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