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台湾国民党危机四伏前景堪忧
[发布日期: 2015-01-1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澳门)李嘉曾

    2014年必将成为台湾国民党发展历史上的灾难之年。这一年的11月29日,在台湾首次举行的下起村里长、区长和民意代表,上至“直辖市”市长、议员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只保住22个市县行政首长中的6席,民进党则赢得13席,另外3席由无党派人士获得。经历了这一被称为“空前惨败”的事件以后,连锁反应接踵而来。“行政院长”江宜桦、国民党秘书长曾永权、党主席马英九相继辞职,全党上下陷入失落而无奈的境地。

    “九合一”选举绝非国民党厄运的终结。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实话实说,客观而冷静地面对现实,深入剖析面临的危机,探索可能的发展前景,对于国民党而言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危机四伏不容回避

    “九合一”选举的结果绝非偶然,它只是一次“总爆发”,暴露出国民党必须正视的种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丧失行政资源。 
    
    2000年民进党在“领导人”大选中获胜,国民党首次退出败走台湾后维持了半个世纪的执政地位,从此台湾政局出现了执政党轮替的现象。此后在野的国民党励精图治,终于2008年大选中取胜,重新获得执政党的地位;在次年举行的“三合一”县市长选举中也占尽优势,掌握了全台23个县市中17个县市的行政领导权。由台湾的政治体制所决定,大选获胜意味着执政的政党获得对整个台湾地区的行政领导权,县市长选举获胜则意味着当选县市长者所在的政党获得该地方的行政领导权。2012年大选国民党继续取胜,但得票率仅为51%,与民进党的差距大大缩小。2014年台湾选举制度改革,将县市长、村里长、区长以及民意代表的选举调整至同一周期,这才有了所谓的“九合一”选举。这一选举结果是对除了地区最高领导人以外的全台湾行政资源的大分配。其结果已经大白于天下,意味着从管制的地域来看,国民党已经丧失大部分行政资源,也为2016年地区最高行政资源的丧失埋下了隐患。

    第二,遭受民意唾弃。

    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惨败后,个中原因众说纷纭,有媒体认为,这不仅是国民党丧失行政资源的标志,而且是有违民意,遭受唾弃的迹象。台湾《中国时报》有一篇报导的标题即为“国民党与民意脱节,还在顾影自怜”。文中写到:“国民党重返执政6年多来,‘中央’执政表现不佳、地方首长弊案频传,提名候选人未能让人耳目一新,选战策略又毫无章法,只顾巩固基本盘,却忽略年轻世代、公民社会及网络新科技崛起。面对民怨沸腾,国民党政府却始终不愿深切反省、倾听民意,而是依然故我,继续带着钢盔往前冲。三月学运后,丧失改革最佳契机,选前大打两岸经济恐吓牌、危机牌,试图选战导向蓝绿对决、激化选情,才是国民党民心尽失,输掉选战的真正症结。”姑且不去评论这些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至少说明了国民党违背民意的弊端不容回避。

    第三,落伍时代潮流。

    国民党退居台湾已经六十多年,时光流逝,世代更替,当年随着蒋公介石偏安孤岛的老一辈人绝大部份已经作古,剩下凤毛麟角的几位也早已退出政治舞台。虽然领导权逐渐更替,但作为一个老政党,如今当政的国民党人仍然沿袭了过去的传统,与时代脱节。香港中评社在国民党败选后发表署名文章称:“国民党一党独大的作派,唯我独尊的陈旧观念和旧思维,已经跟不上台湾社会发展的脉动,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已经不再受蓝绿、统独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国民党的旧思维难以把握青年一代思想发展脉络。一个不善于改变的国民党,已无法适应社会的改变,最终导致这次选举的惨败。”联想到竞选过程中民进党在利用电话、电视、网络、微博、微信、脸书等方面往往更加熟练甚至别出心裁,国民党的老迈形象便暴露无遗。有媒体报道,“国民党候选人所擅长的传统组织战、文宣战、握手拜票的模式,难以与绿军的网络战相抗衡。绿营成功将脸书(Facebook)、‘批踢踢’(PTT)、LINE网络聊天平台转换成集结动员绿营、拉拢年轻族群、攻击国民党候选人的利器,而连胜文则成为绿色网军‘恶搞’、‘霸凌’的牺牲品。 ”。难怪80后、90后的选民大部份倒向民进党方面,这是国民党不能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马英九辞职后挺身而出竞选国民党主席的朱立伦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互联网思维成功应用于选举的时代汹涌地到来了。”

    第四,出现人才断层。

    从蒋介石到蒋经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是长期掌权、在职终老的。李登辉以后有所改变,马英九任内也曾分批选拔了几位年轻一些的副主席,包括吴敦义、蒋孝严、曾永权、朱立伦、黄敏惠(2008年),洪秀柱(2012年),胡志强、郝龙斌(2014年)。但是,国民党始终未能摆脱老人当政的基本格局。1948年出生的胡志强、1961年出生的朱立伦、1952年出生的郝龙斌,通称为“郝立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还被算作“党内中生代”。难怪王金平在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之时就表达过自己的忧虑:“国民党已经8年没执政,人才在哪?已经断层了!”以致2014年“九合一”选举过程中有些县市竟出现国民党无人出面与民进党人竟选的局面,如花莲初选登记截止时,国民党方面无人报名参选县长与市长,台南市也无人愿意出面迎战民进党参选人赖清德,真有点可悲又可叹了。眼下国民党定于2015年1月间补选党主席,唯一的候选人朱立伦铁定当选也毫无悬念;然而,这还是无助于彻底改变国民党内的人才断层现象。

    前途未卜尚待争取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国民党之所以陷入危机四伏的境地,是台湾政治生态长期影响的结果。

国民党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兵败如山倒,于1949年退守台湾的。对于台湾原住民和广大民众而言,国民党都是“外来势力”,而且是拿着枪杆子逼迫台湾本土居民俯首就范的。早在国民党政府偏安台湾之前两年,台湾就爆发过执政的国民党当局缉私队员欺压商贩发生冲突而导致的“二•二八”流血事件,后来发展成一场遍及全岛的台湾民众反独裁、反专制、反暴行、争民主、争自治的群众运动和武装暴动,虽然这一运动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的军队镇压下去,但已为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本家人和国民党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留下了隐患。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在1989年执导的影片《悲情城市》反映的就是这个主题。1949年大批国民党官宦和军人涌进台湾,加重了这块土地的负担,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国民党类似封建家长制的党内生态也沿袭多年而极少改变。蒋介石传位给蒋经国开启了家族政治和裙带关系的先例,几十年遗传下来,国民党一方面是老人当政,互相倾扎(如马王之争);另一方面又出现官二代接班的现象。众所周知,原台北市市长、现任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是国民党元老、行政院原院长郝伯村的儿子;2014年竞选台北市长的连胜文是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儿子。这种状况难免引起普通党员和下层民众的反感,在这样的情绪笼罩下,选举的结果可想而知。

    相形之下,民进党因不具备外来军事力量的背景,也不信奉家族遗传的政治伦理,所以容易得到普通民众的理解甚至认同。由于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和国民党的政党生态一时难以改变,因而国民党的前途亦无从乐观。以下三种对前景的预测大概不是危言耸听:
第一,国民党在野化,将在2016年大选中失去执政党地位。从现在开始到2016年1月(或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顶多只剩下一年时间。要想在这短短的三百多天内彻底改变面貌并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至少说是非常艰难的事。由于民众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选举中的“钟摆效应”,选举的结果有时会出于意料。例如,2014年12月25日举行的县市议会选举中,一心想乘胜追击的民进党竟然被国民党逆袭成功。结果国民党人当选15个县市议会的议长,而民进党人只获得3个议长职位。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预测2016年大选的钟摆能否摆向国民党那一边。

    第二,国民党边缘化,将被主流社会所抛弃。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化,非主流化,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容。目前已经大量丧失行政资源的国民党一旦在2016年连最高领导人的位置都保不住了,它在台湾政坛的必要性就将大打折扣。再加上党内人心溃散,士气低落,那么它就会进一步在政治生活中丧失话语权,成为台湾社会可有可无的摆设。

    第三,国民党被“绿化”,将渐变成“蓝绿色”甚至浅绿色。早在李登辉担任国民党主席期间,他已经在对待“九二共识”、与大陆关系等政策上慢慢向民进党靠拢甚至趋同。马英九掌权后,为了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一些问题上也做出一定的妥协。经历了“九合一”的惨败之后,以朱立伦为代表的新生代正式掌权,而朱立伦的政治立场一向被称为带有浅绿倾向。面对败选的形势,为了迎合“民意”,有可能进一步退让,而不少党员也会因质疑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接受“绿色”的潜移默化。朱立伦在宣布参选国民党主席的时候,竟然也宣布不参加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大选。这样做会使人产生想将“总统”宝座“谦让”给民进党人的怀疑。总之,国民党难保深蓝本色,绿化的倾向或许在所难免。

    当然,一切猜想或预测都会发生变化,只有既成事实之后才是事实。台湾国民党倘能正视危机与弊病,认真总结经验,老老实实地接受教训,脚踏实地地革故鼎新,在2016年大选中东山再起也是有可能的。

上一篇 回家过年——在路上
下一篇 真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