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读《目送》有感
[发布日期: 2014-12-30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室友的书桌上看到了《目送》,觉得这个书名蛮有意思便拿过来翻一翻,再看作者的名字与配图,才知龙应台原来是位女性,便问室友龙应台是谁,“你不认得龙应台,难道你没读过她的作品吗?”室友很是诧异,“没有。”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心虚,室友很无奈地说:“好吧,那你还是自己去查查吧,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被室友小小的鄙视了一番之后,我马上掏出手机找度娘问了问,原来龙应台是台湾著名的文化人、作家,还曾是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已经出版了很多有名的作品,只是我一部也没读过而已,顿时觉得很惭愧,并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地把这本书读完。

    《目送》是一本记录作者寻常生活点滴的散文集,全书由一篇序和73篇散文组成,整个散文集记录了作者父母的渐渐老去,儿子的日益成长,知己好友的温暖陪伴,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等等。在所有的散文中,最喜欢她描写亲情的部分,她的抒情是那么的真切,即便没有十分华丽的辞藻,我们也能在平实的文字中体会到她的那份深情。《目送》第一篇描写儿子华安上小学第一天,一步一回头地看着妈妈,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万分的不舍,然而到了十六岁去美国,在机场进安检时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上大学后即便和妈妈在同一所大学也不愿同车,即便同车也是塞着耳机听自己的音乐,全程零交流。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妈妈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于是,作者不禁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短短的两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无奈与酸楚,作为儿女的我们暂时还不能真正的体会到,因为我们目送的少,多半是被目送,但龙应台却用文字把这种目送的落寞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让我们觉得有些伤感。想想我自己,小时候恨不得每时每刻都黏在妈妈身边,长大后与妈妈的交流却是越来越少,上大学、读研究生以及工作都在外地,每次回家再离开的时候,妈妈总是坚持送我去车站,不管我怎么劝说,她都会一直等我上了汽车才离开,而我每次也是上了车头也不回地走了,想想妈妈是不是也站在车站,一直目送着汽车消失在看不见的地方才离开呢,她当时的心情应该也和龙应台是一样的吧。

    龙应台从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感到些许困惑和失落,也正是从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想到了自己以往的种种经历,体会到自己父母的不易。下雨时怕儿子淋雨感冒所以给他第一把伞,这一举动却遭到儿子无情的拒绝,这时她想到十七岁的自己不是也同样憎恶父母递来的雨伞吗?儿子不愿意和自己同车,只能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直到公共汽车消失在站台,剩下空荡荡的街和立着的邮筒,这时突然体会到父亲送自己去大学时把车停在侧门,然后默默离开的用心。正是在与自己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种种体会,让她懂得要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机会,所以她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赶回家去看望父母。在母亲得了老年痴呆,不认识她的情况下,每次都耐心地、一遍一遍地和母亲解释说“我就是你的女儿啊”。为了能和母亲更好地交流,买来十种颜色的指甲油,给母亲的指甲一个一个地涂上不同的颜色,母亲年轻时是个爱美的人,现在老了,即便是化了妆,皱皱的皮肤也不显美了,甚至还有点可拍,可是作为女儿却想通过这种方式耐心地陪伴她,让她体会生活的乐趣,寻找那段她已经回不去的美好时光。想想同样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有些惭愧呢,放假在家,大多数时候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很少花时间和父母好好地聊天谈心,当我们玩手机时父母凑过来问在玩什么的时候,多半会回答“跟你说了你也不知道”。现在想想这话得多伤人啊,记得去年网上有个视频点击率很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拍摄的微视频——《天堂午餐》,讲一个男孩认认真真准备了一桌子饭菜等着和妈妈一起吃,可是做好后才发现妈妈已经不在了。很多网友包括我自己都被这个小视频打动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身边最关心我们的人。《为谁》中儿子教母亲做饭,做好后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反思我自己,总是在挑剔爸妈做的饭菜怎么怎么不好吃,还没真正特地给家人做过一顿吃的。

    我们总是说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我们又从来没有真正好好地注意过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在我们身后的种种期盼,读完《目送》真的觉得应该感谢龙应台,是她用自己最朴实、最真诚的文字,让我读懂了父母在面对子女种种背影时的落寞与无奈,让我知道今后要多多和父母沟通交流,不要总是让父母孤独地面对我的“背影”。对于父母子女、亲人、朋友之间的情缘,但愿我们都能且行且珍惜。

盟市委机关  陶美玲

上一篇 孩子,你慢慢来
下一篇 在历史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