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在历史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发布日期: 2014-12-2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读《南京老字号》

一、南京老字号概况

    南京是六朝古都、国民政府所在地,自古商业发达、文化繁盛,诞生了许多老字号企业。在国家商务部认定的首批43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南京就有11家。

    截至目前,南京市现存有50年以上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包括部分工业企业)有73家,以传统服务为主,经营涉及餐饮、食品、百货、服装、鞋帽、洗染、钟表、眼镜、摄影、浴室、调味品、珠宝等多种行业。其中,中华老字号企业20家,上市公司2家,外资控股1家,除安乐园等少数几家外,其余老字号企业基本都已完成改制。中央商场、南京新百、宝庆银楼、苏食集团、南京卷烟厂、华瑞国际集团等都是规模企业。

二、知名老字号企业介绍

1、南京新百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第一家国营商业企业,成立于1952年8月15日,1982年在全省率先搞承包责任制,1985年第一批实行经理负责制,1991年实行劳动工资保险制度综合改革,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制,1993年10月新百股票上市,成为南京首家上市公司。目前除营业楼,还投资芜湖新百、东方商城、新百花园、新百药业等多个项目。

2、中央商场

    1934年由社会名流张静江、李石曾、曾养甫、茅以升等30人倡议,以抵制洋货,弘扬国货,发展民族工商业。1935年建成,而后成为亚洲及远东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企业,但南京沦陷后,遭破坏,元气大伤,抗战胜利后也没完全恢复。

    解放后,1966年文革时改名人民商场,1992年改回原名中央商场,并改组为“南京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央商场入选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的《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以4.56亿元的品牌价值排位第23名。

3、南京吴良材眼镜店

    1719年(清康熙五十七年)在上海创建,名为“澄明斋”的珠宝玉器店,老板姓吴,后人继承祖业,兼营水晶、茶晶眼镜,比主营更兴隆,遂于1927年调整,兼营变为主营,并改名为“吴良材眼镜店”。

    上世纪40年代,吴良材第五代传人吴国城认为南京人文荟萃、文化发达,派其子侄吴贤带领技术人员来宁发展,1946年获批国民政府行政院登记成立上海吴良材眼镜公司南京分公司,同年10月15日,分公司在南京太平路105号开业。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南京吴良材划入国有企业南京百货批发站。

    2005年,著名民企——江苏金盛集团入主南京吴良材,至2009年,已在苏浙鲁皖冀新疆发展三百多家连锁店。

4、南京同仁堂

    同仁堂与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武汉叶开泰并称“四大药店”,但却有北京、南京两家。

    1669年(清康熙八年)北京同仁堂成立,创办人为乐尊育,为清皇室太医院吏目。有一项极其严格的规定,不设分号,族内各方虽然可以自开字号,但只能悬挂“乐家老铺”的匾额,而不许用“同仁堂”三字。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治中心难移,北京城达官贵人和市民减少,同仁堂业务萧条,不得已只好派乐笃周到南京开分店。

    1925年5月,经国民政府社会局批准,“北京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简称南京同仁堂)在中华路31号及白下路36号成立。

    1955年10月1日,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批准同仁堂公私合营,名为“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国药号股份有限公司”,公方代表任经理,乐笃周任第一副经理。1956年改名为“南京同仁堂制药厂”,乐笃周改任南京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

    1969年10月,南京同仁堂迁往雨花台西麓窑岗村32号。

    今日的南京同仁堂,已成为全国56家重点中药厂之一,同时也是南京唯一一家以现代科技生产古方传统品种的和综合新剂型,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

5、大华电影院

    大华电影院堪称南京各大小电影院中的盟主,1936年建成,当时名为大华大戏院,电影开映时灯光,先红后紫再转蓝,逐渐熄灭,当时只有大华和上海的国泰、大光明拥有。为当时南京四大影院(国民、首都、新都、大华)之首。

    1950年,改名大华电影院,并被租给第三野战军文化部,改名军人电影院,1959年租赁关系终止,恢复原名,文革期间,更名为“东方红影剧院”,1973年恢复本本名。

    2011年11月,大华大戏院维修改造工程启动,现已完工,恢复了民国原貌,并在二楼开辟电影历史展厅,细数大华的发展历程。

6、马祥兴

    马祥兴,清道光年间河南孟县回民马思发来宁在花神庙开小饭摊,十余年后,马盛祥继承父业,在雨花台附近开点,取名马祥兴。民国时期名人纷纷来此,其中就有于右任,他为马祥兴书写了店招和对联“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灯迎六朝”,以及横批“饶有风味”。

    1956年公私合营,马祥兴归属南京市公共饮食公司,1958年迁至鼓楼广场西北角。1961年被评为全市8家甲级菜馆之首。文革中,先后易名“北京饭店”、“团结饭店”、“民族饭店”,1978年恢复。

    2006年,马祥兴离开鼓楼广场,迁至云南路口,老店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7、江苏酒家

    1946年,以京苏大菜著名的南京餐饮名店六华春的4名大厨罢工辞职,与位于夫子庙状元境口的原“邵复兴饺面店”老板邵宗敬及牵线人周定琦合股开办“义记复兴菜馆”。

    解放后的1958年,迁至健康路16号原宝庆银楼旧址,1973年更名江苏酒家。名厨如云,最著名的是胡长龄,为江苏第一位特级厨师,原在六华春工作,后调至江苏酒家。

    上世纪60年代,高长海、魏彩龙共同负责南京市副食品商业技工学校烹饪班教学,开创厨师教学的先河,1975年江苏酒家直接招收52名学员,办起烹饪技术培训班。金陵饭店、玄武饭店的中餐厨师长、主厨、面点师都是江苏酒家抽调去。

三、老字号问题

    1、经营不善。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有的老字号因无力拓展主营而“坐吃山空”,有的则靠出租房屋以副养主,弥补不足。有的老字号企业或因产品不适销,或因服务质量差、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面临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

    2、企业负担重。不少老字号人员负担沉重,退休职工甚至占了全部职工的一半,光每年需要支付的退休工资就让老字号企业入不敷出,政府补贴也是杯水车薪。

    3、城市改造和拆迁对老字号餐饮影响巨大。从历史上看,夫子庙、新街口、鼓楼等都是南京的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商业街不断孕育和造就一批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老字号企业地处黄金地段,市口好,在城市改造和拆迁中首当其中。在城市拆迁和建设中,对于老字号一般是异地安排,有的被安排在缺少商业氛围的偏僻地段,离开了原生环境,经营面临困难,如江苏酒家;有的企业被拆迁后,网点几年得不到安排,致使一些老字号只能保留一个执照,一块牌子的困境;有的企业甚至完全消失在城市改造的大潮中,如老广东、大三元、六凤居、鸡鸣酒家、曲园等等,令人扼腕痛惜。

    4、品牌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多年来,不少老字号企业对商标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缺乏,结果造成商标被恶意抢注或被仿注,导致许多优秀的品牌资产严重流失,使消费者对老字号品牌的信任度降低,老字号的形象严重受损。另一方面,一些历史悠久的餐饮品牌由于所有权归属不明确,在家族内部存在纠纷,甚至导致有老字号的资格却无法得到认定。

    5、传统技艺面临失传。传统技艺和独门手艺是不少老字号的立身之本,特别是餐饮业老字号,名菜名点是镇店招牌。但由于缺少传承人、就业前景窄以及制作成本大等原因,许多餐饮业老字号的传统技艺和传统菜品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四、民盟与南京老字号

    老字号企业既是商业运营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人,南京老字号与南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活着的历史文化。

    南京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三个传承机构属于老字号,它们是云锦研究所、南京金线金箔总厂、金陵刻经处,而这三家机构都有南京民盟人的足迹。特别是云锦研究所,多年来,南京民盟为云锦的成功申遗、研究所门前环境整治等都作出了贡献,研究所副所长也是民盟盟员。

    今年,盟市委的调研课题中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老字号保护传承都与老字号有关。像老字号这种既有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也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有关的主题,可以成为盟市委今后调研的一个重要方向。

江小舟

上一篇 读《目送》有感
下一篇 当“白”字冠在动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