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盟·缘
[发布日期: 2014-10-0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1973年一个冬日的星期天,雪霁初晴,虽是中午,气温却还在零下七八度,真是冷得要命。我从淮阴码头街上邮局寄了信,就急忙往学校赶(当时我在淮阴码头中学任教)。不远处有一段小小的上坡路,只见一位老者推着独轮车,摇摇晃晃地在泥泞的道路上走着,看来很是吃力。到近处一看,车上放着一个柳条箩筐,筐里装着四、五十斤无烟煤,我二话没说,就帮老人把独轮车拉上了小坡。老人连声说着“谢谢、谢谢”。我听声音,感到似乎有些耳熟,站定一看,这不是当年在南京师专教我们古典文学的于北山老先生吗!我赶忙打招呼:“于老师,您怎么会在这里啊?”于老师放下独轮车,直起腰来,打量了我许久,终于叫出了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流年不利啊,我们全家都下放在码头公社郑台大队了。咳咳,真是老朽了,五十斤煤也推不动了!”我说:“哎呀,于老师,这哪是您干的活呀!这样,今后你家那些买米买煤一类的重体力活,您先跟我打个招呼,我安排你们大队的学生替你包了就是。”

    在以后的交往中,我才逐步知道,于老师全家下放到这里已经两年了。究其原因,只不过因为他是五十年代的盟员,有人说他和我们党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学校为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就把他和周本纯老师等一批“另类”统统都扫到苏北来了。
 
    于老师古典文学教得好,为人直爽,说话诙谐、幽默,在我们学生中有不少的“粉丝”(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呼),他怎么会是另类呢?我有点想不通,但也知道,当时就这么一个形势。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知道了民盟:她是一个由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有许多能人和名人参加的,在历史关键时刻都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的政党。

    1976年12月,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提出调回南京工作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并被分配到中央门外第六十六中学任教,不久还担任了该校语文教研组副组长。过了大约一个多学期吧,学校领导告诉我,有一位落实政策的教师要安排到语文组来,她叫陈颂华,是一位女同志,年龄不小了,就坐在我对面。她的教学水平和为人都特好。有一天,她再看民盟南京市委给她的通知。我惊奇地问:“陈老师,您是盟员?”陈老师很诧异:“怎么,你知道民盟?”我说:“知道呀,他是我国的一个民主党派,他的成员都有学问、有水平,为人也正派,给我的印象很好,只是前几年受了不少委屈。”陈老师顿时来了精神,又说:“真没想到你对民盟还有这么多的了解,又有这么好的印象。怎么样,愿意参加我们这个组织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呀!我找民盟组织已经不是一天了。”就这样,通过陈颂华老师的介绍,我于1981年5月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

    入盟不久后的1982年暑期,我又调到离家不远的第二十中学任教。当时学校已有黄彭龄、朱愈、李代甫、金永源等几位新老盟员,我们即商量成立了民盟小组。1983年3月19日,又率先在原秦淮区成立了民盟支部。那一天,民盟南京市委主委周维迅专门来校祝贺。从此,我在民盟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思想上、工作上都不断有所进步,并先后担任了学校办公室主任、副校长、校长,同时被推荐为原秦淮区政协委员、政协副主席。随之而来的是许多荣誉和表彰等等。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路走来,民盟组织总是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我也总是觉得自己离不开民盟。这不嫩不说是一种缘分。我爱盟,我随缘!

吴梦蛟  2014年国庆之夜

上一篇 途径嘉峪关
下一篇 塞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