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追忆民盟前辈中的九位大师
[发布日期: 2014-09-2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民盟前辈中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大师很多,本文要追怀九位民盟前辈大师,他们分别是曾昭抡、苏步青、华罗庚、童第周、梁思成、邓叔群、金岳霖、冯友兰、钱端升。这九位大师有这样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他们都是在南京当选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二是解放前他们都拒不赴台,而是留在大陆或回到祖国;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都是我国最权威的学界泰斗,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伟大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厚精湛的学术修养、光辉耀眼的人格魅力,至今依然在熠熠生辉,永远感召和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灿若星辰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国家科学研究院,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着中国学术界最高水平。
    1935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并于1946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年会,讨论了一系列有关院士制度的具体问题,最终1947年4月形成《院士选举规程草案》,并选出了15名第一次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委员。之后便进入第一次院士选举的正式筹备工作。1947年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在全国展开,在所提的510人中,进行了极其严格的筛选,产生了议决150名院士候选人。在1948年3月评议会第五次年会上,最终确定了81名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
    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的真可谓是大师云集、灿若星辰,其中数理组有陈省身、吴大猷、叶企孙、严济慈、竺可桢等,生物组有贝时璋、王家楫、秉志等,人文组有胡适、柳诒徵、陈寅恪、陈垣、赵元任、马寅初等。令广大民盟盟员自豪的是,在当选的81名院士中,前面提到的九位大师是民盟盟员(包括后来加入民盟)。其中曾昭抡、苏步青、华罗庚在数理组,邓叔群、童第周在生物组,金岳霖、梁思成、冯友兰、钱端升在人文组。


 
    留在大陆


 
    1948年1月-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于是策划中央研究院搬迁至台湾和沿海各省。几位大师拒不赴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留在大陆或者是回到祖国,充分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
    1949年3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企图把苏步青等一批著名教授、学者带到台湾去。他们悄悄地送来几张机票,想把他的孩子先带走。这不是把孩子当人质吗?苏步青经过思索,拒绝了国民党的"相邀",同浙大师生一起,走上了杭州街头,欢迎解放军入城。梁思成本来有一次留居美国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受父亲影响最深的应是爱国主义,“他的弟弟梁思礼曾经回忆,他们兄妹几个从他父亲那儿继承的最宝贵财富就是爱国。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邓叔群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回到祖国

 

    内战开始后,华罗庚、童第周、曾昭抡、冯友兰、钱端升等大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被迫赴欧美做研究,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和其他知识份子不同的是,其他知识份子至多只是放弃国外或国民党的邀请,他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冲破重重阻力,不远万里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1949年夏,全国面临解放,曾昭抡闻讯,欣喜若狂,自感报效祖国、施展其抱负的时候到了。他应邀从香港返回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筹备会的134名代表中唯一的科学家代表,参加了政协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1949年,中国即将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绝了耶鲁大学的高薪挽留,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他克服了种种阻力,毅然回到山东大学。1948年11月,寄居在费正清家里的钱端升,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多方设法回到即将建立全国政权的人民中国。他拒绝了国民党邀其南下的安排,积极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对北平解放后稳定北京大学的正常秩序做出了贡献。1949年10月1日,他荣幸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看到象征著中国真正独立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威严的声音,不禁热血沸腾。我意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昌盛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将会不知疲倦地从事祖国需要我做的工作”。


 
新中国的学界泰斗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苏步青、华罗庚当选为数学物理学部委员,曾昭抡当选为化学部委员,邓叔群、童第周当选为生物学部委员,梁思成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委员,金岳霖、冯友兰当选哲学社会学部委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九位大师都是所在学术领域一致公认的学术泰斗,代表了现代中国某一学科最顶尖的学术水平,他们初步构建了新中国数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哲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文革中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为了学术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他们依然锲而不舍、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在逆境中坚持勤耕不缀,无论从治学到做人,都堪为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大师远去,大师未死。


秦淮综合一支部  顾武英

上一篇 做个好盟员
下一篇 祖国好山河—西行漫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