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从黄楼看徐州
[发布日期: 2014-05-1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说起徐州,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战争。据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鲁成公18年(公元前573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徐州一带发生的大规模战事达400余起,其中两起最为著名:楚汉相争和淮海战役。前者全方位地渗透了中国文化,后者彻底改变了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喧嚣的战争最能夺人眼球,而战争间隙中的建设则显得平淡无奇。比如说,来徐州旅游的人大多会去九里山古战场、淮海战役纪念馆凭吊一番,而对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大堤上的黄楼视而不见。
    这黄楼可是有来历的。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调任徐州知州,到任未满三月,黄河泛滥,徐州被大水围困。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上。在他的组织和感召下,守城军民万众一心,奋力抗洪,避免了一场大水灌城的惨剧,苏轼为此受到朝廷的奖谕。为防止日后的水患,苏轼组织军民筑堤固岸,加高城楼。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一幢二层高楼在城东门档水要冲开始建造,因"水受制于土",故涂以黄土,取名黄楼。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大宴宾客,庆贺黄楼落成。席间,他写下了《九月黄楼作》: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的凶猛与抗洪的艰辛,后半部分语气为之一变,不是振奋,而是喘息初定的侥幸,这是他一年之后仍心有余悸的写照。苏轼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深得百姓的敬重。1988年修复的黄楼,表达了徐州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它就是为九百多年前那场与洪水的搏斗竖立的一座纪念碑。
    大浪淘沙,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四百余起战争大多灰飞烟灭,而一座治水的纪念碑却赫然矗立,足见这个城市对水重视。
    其实徐州历来就是治水重地。大禹为治水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水系了如指掌,并以此重新将天下划为九个州。徐州是九州之一,毫无疑问,大禹治水曾来过这里。《尚书•禹贡》写得明明白白:“(禹)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这一记载比所有与徐州有关的战争记载要早得多!
    大禹治水后的一千八百年里,徐州境内的泡水、汴水、沂水、沭水、睢水五条河流汇入泗水,泗水入淮,井然有序。当时的河流清澈通畅,航运便利。《尚书•禹贡》载:“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又“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当时的航运从长江口出海,再由淮河口转入,经淮水入泗可连通黄河。
    铁制工具的出现为开凿人工运河创造了条件。吴王夫差为了运兵北上,先后开挖了邗沟与荷水,使得吴国水军能够“北属之沂,西属之济”,“通于商、鲁之间”。后来魏、宋等国开通了丹水(汴水),使江、淮、沂、泗、济、汴、颖、汝诸水进一步沟通,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航运体系。现在人们说徐州是交通要冲,总以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为依据的。这是个误区,中国修建铁路的历史不过百余年,而在此两千三百多年前,彭城(徐州)就是江淮流域与东周都城洛邑(洛阳)之间的水运枢纽了。
    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交通的便捷,而徐州便捷的交通首先得益于水。到徐州去看看黄楼吧,一座城市不可能以战争而存在数千年,黄楼讲述的正是一则建设的故事,这才是一个城市存在的真谛。


(本文是为南水北调工程而写的报告文学中的一段。该报告文学已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而作者担任的写作部分《南水北调宿迁、徐州篇》则在2013年第一期《青春》杂志全文发表。)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我看医改
下一篇 翻译,点个赞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