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过江
[发布日期: 2014-03-2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又见浦口,是莺飞草长的三月。
    多久没来这儿了?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这么说吧,过江隧道建成多年了,而我这是第一次从下面穿越长江天堑。
    从隧道走,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过江的感觉。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周璇的“江南江北风光好,怎比青纱起高粱?”以及其他所有描述江南江北景物差异的章句在此失去了意义。
    南京是一座跨江的城市,但过江曾是往来于南北之间的长久的痛。我的过江记忆始于轮渡码头:铁栅栏后是脸上写满焦急的人群,而且似乎男女老幼都带着大包小包,一旦栅栏打开,连奔带跑,呼儿唤女,简直就是一场实战训练!大桥建成后情况稍有改观,但一座桥显然不够用,所以很多北去列车的始发站仍是浦口。早起赶车,轮渡载的都是怨。有个人我印象特别深,他是我母亲同事的孩子,与我同年。他去江浦插队两三年后,调到浦口一家铁路企业工作,把我们羡慕死了。但他母亲希望把他的户口迁回江南城区,到处托人给他介绍对象,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江南城区户口。大家可没少下工夫,给他介绍了很多,但竟没一个愿意与一个每天要过江的人谈恋爱。这情形一直延续到他年过四十,此时的他性格乖戾,喜怒无常。后来他了放弃那“唯一”的条件,终于结了婚,可没过多久就开始吵架——他已很难与人相处。渐渐地我与他断了联系,谁愿意朋友见面时尽听争吵和埋怨呢?
    现在好了,不但有桥有隧道,地铁也将于年内开通。精明的人早就来此买房,既多呼吸了几年的新鲜空气又坐等房价节节攀升。这眼界与气度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所以如果你现在发现这里还有谁四十岁没结婚,千万别给他介绍对象,人家那是玩酷,根本不碍你的事。
    以前过江难是事实,但发生在这里的几则过江的故事却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苇渡江”。南朝时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南京,被梁武帝待为上宾,但达摩感觉南朝的宗教风气不对劲,决意北上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佛教之路。梁武帝为留住达摩下令封江,但高僧就是高僧,达摩仅凭“一苇”就渡过了长江。至于“一苇”是一片芦苇叶还是一截芦苇杆,抑或是整根芦苇,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也不敢问,高僧的道行岂容我们凡夫俗子伸头探脑?
    过江之初,达摩在浦口珍珠泉的一个山洞里苦思冥想,在洞壁上留下了身影。可惜他最终北上去了嵩山少林寺,那里的达摩洞保存至今,而浦口的这个却因早年开山被毁。
    “一苇渡江”是南京永远的痛,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在珍珠泉为达摩塑一座雕像。为什么不呢?他是一个宗教改革家,通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使佛教在中国获得了比其诞生地更大的影响力。马丁•路德在家门口搞宗教改革就获得了全球性的声誉,而达摩是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四处奔走,历经艰难,在青灯孤影中为两大文明古国在精神上找到了结合点。我不信教,但达摩的塑像一旦落成,我当前往顶礼膜拜,为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更为他的人格和精神。我曾见过几个画家作的达摩像,胖瘦不一,却都衣衫蓝缕,蓄着一部络腮。我想象中的达摩塑像应该衣不蔽体,胡子拉茬的下巴却撅得很高,颇具罗丹的“巴尔扎克”的气度,令我们仰视。
    另一个在浦口过江的历史文化名人是梁昭明太子萧统,他与达摩生活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萧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前人著作进行分类的人,中国文学由此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而具有了独立意识。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自唐朝起就作为学习文学的教科书,世间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就连自称“诗乃吾家事”的杜甫也要求儿子“熟精《文选》理”。
    萧统只活了三十岁,梁武帝还在位他就去世了。作为太子的他,颇有些不务正业,被梁武帝送到江北的惠济寺思过。他过江不会像达摩那样有传奇色彩,却带着流放的意味。我估计他不会整天以泪洗面,而是借此机会漫步山野,苦苦思索作品的遴选的问题。南京周边有几处萧统的雕塑,皆为文静儒雅的青年形象,我觉得他该更瘦些,但目光灼灼近乎亢奋,做行走状,口中似乎在吟诵着什么,因为能够创立新学科的人肯定是个痴迷的发烧友。
    萧统亲手种下的银杏树现存三株,均需十来人才能合抱。当地的习俗是在树上系红布条许愿,据说很灵。看着满树的红布条,我后悔来之前没准备一根,不为自己不为亲友而为中国文学,萧统若在天有灵定能立刻看到。
    还有一个人在此过江,其规模隆重盛大,影响至今。他就是孙中山,那次过江是他的最后一次。
    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后,灵柩停在香山碧云寺以等待中山陵落成。南京为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从浦口至中山陵修路、种树。当时修建的道路至今仍是南京的“主路”,路边粗壮的大树每每令外地人惊叹。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城的格局与风貌跟中山先生的最后一次过江有关。
    还值得一提的是京浦铁路。很多人是通过京浦铁路知道浦口的——北京到浦口,其实这条铁路最初叫津浦铁路——天津到浦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铁路,现在的浦口火车站旧址还保留着英国式的主楼、电报房、发电厂等建筑。殖民地是我们的一段历史,它与中国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一点上说,浦口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点之一。
    在举行奉安大典时,灵车沿京浦铁路抵达浦口,摆渡过江,中山先生回到了他任临时大总统的地方,回到了他生前指定的长眠之地。浦口火车站广场上至今保留着暂时停放灵柩的基座,它是一个原点,连接着津浦铁路、南京城市规划、孙中山、过江。
    莺飞草长的三月,我切实感受到了现代化交通的便捷,但传统的过江依然令人难忘。
    浦口是这些过江故事的发生地,然而我是从江底隧道过的江。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写在樊樊的十三岁生日
下一篇 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