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美国的不公平与中国的出国热
[发布日期: 2014-01-22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照片上的两位女士,一位是玛西娅•纽菲尔德,另一位是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至于谁是玛西娅•纽菲尔德,谁是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我却只能猜测。
    昨天的MSN新闻说到了她们。她们的共同点是:任职于纽约城市大学、拥有高级学位、教了几十年书、年过七旬;不同之处在于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是高级教授, 而玛西娅•纽菲尔德只是一名助理。
    就是这点不同之处,使得玛西娅•纽菲尔德的收入只是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的一个零头。在任教26年后, 玛西娅•纽菲尔德仍然为她教的两个班每学期挣3622美元。就是说她位纽约城市大学工作,每年只有相当于人民币4.5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恐怕比南京市任何一位具有26年教龄的教师都少,而她生活在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纽约。MSN的报道特别指出,玛西娅•纽菲尔德的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数——助理的收入全国平均数是每学期2987美元。
    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一年挣十四万四千美元左右,高级教授的头衔使她受到法律保护,如:校方不得单方面终止与她的雇佣协议、可选择研究课题和休假。相比之下玛西娅•纽菲尔德简直“惨不忍睹”:她的课程可以随时终止、任职期间有医疗保险却不享受意外伤害保险、没有固定办公室,而且她的退休金少得可怜,所以不得不为这点微薄的收入工作至今。
    不管这事如何不合理,毕竟与我们无关,但它令我想起了另一件事。2012年一年,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数量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归国数量的总和。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的,不过其比例真不好说。事实上大多数还是原本在国内学习就很一般,靠父母以一年几十万的付出拿到个海外文凭,原打算留在海外发展,各种尝试不果,年龄也老大不小了,不得不收拾行囊打道回府。
    这里有个值不值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就业矛盾突出,不少人因此出国。但几年时间、几百万元人民币换来的外国文凭在国内并不吃香,海归找工作也很难,找到了也不比国内同等学历毕业生工资高。如果用这几年时间、几百万元人民币在国内创业,就算没有巨大成功,起码获得了经验,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里都学不到的。
    当然也有人在国外找到体面的工作,像我的大学同学,两人均为美国著名大学终身教授。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现在都打算回来了。因为所谓的“东方文化学院”在各大学都是摆设,学生学习汉语(仅为日常用语)只为混学分,而其中竟然夹杂着相当多的华裔学生。
    我的同学是学文科的,那么,学理科的咋样呢?理科的出路在于大学或研究所,那里人满为患且门槛很高——必须在《科学》或《自然》这两份杂志上发表过论文。即便被聘助理,前面说的玛西娅•纽菲尔德就是例子,她还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呢!
    工科或许情况稍好,但最先进的信息工程队中国人而言比较难,因为计算机的母语是英语,这就是印度人在硅谷普遍混得比中国人好的原因。至于跨学科领域如管理,一家外国公司会把管理权交给一个中国人吗?就像我们不会把管理权交给外国人一样,不论他多么优秀。
    还有文化的隔阂。外国人向来是各过各的,同胞之间也很少往来,更别说与中国人交往了。不论你送多少礼、多么努力地与他套近乎,他转身就又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中国人在国外大多与中国人交往,成天说汉语,出国多年的人外语未必好,就是这样造成的。
    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外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是又脏又乱又快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回国,他们的确觉得脏、觉得乱,但他们的确快活了。
    出国可以开阔眼界,学习语言,这显而易见。如果就这么打算,一切都好。问题是很多人期望值太高,砸几百万就是例证。早知如此,就不如在国内上一所与国外大学合办的研究生学院,如南大与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一年十多万元(含一半时间去对方学校学习的费用),毕业后拿双文凭,这对就业恐怕比外国文凭还管用。
    还是回到本文开头,猜一猜谁是玛西娅•纽菲尔德、谁是罗莎琳德•彼得切斯基吧。我起初觉得立者是玛西娅•纽菲尔德,因为她的服装一看就是超市买来的。随即我又觉得坐着的是玛西娅•纽菲尔德,因为她神情忧郁。
    你说呢?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房子,家的概念
下一篇 追寻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