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书画大师绘太平天国题材作品赏析
[发布日期: 2013-12-1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160年前,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南京,其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伟大实践,翻开了古都南京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页。是非、功过与得失自有后人去评说、来描绘。历史不会因成败与否而改写,需要的是永远铭记。今天,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批书画大师描绘太平天国历史题材的书画作品,艺术再现了那段革命岁月。细腻的描摹和深度的刻画,表达了书画大师们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高度礼赞。本文精选几幅馆藏珍贵作品,试析点评,以兹共赏。

一、傅抱石 《大渡河之悲剧》

    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起义百周年,南京市举办系列纪念活动,郭沫若和傅抱石两位大师为此奉献力作:郭沫若题写“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立碑于天王府(今总统府)照壁前;傅抱石则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国画《大渡河之悲剧》。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国画大师、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少时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33年赴日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师范学院从事美术史教学,后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其国画以山水、人物见长,中年自创“抱石皴”,作品章法新颖,笔墨放逸。代表作《江山如此多娇》、《丽人行》等。著有《国画源流述概》、《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傅抱石以描画太平天国史上一场著名战事表达对太平天国革命志士的缅怀之情。“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翼王石达开在变乱后为避猜忌带兵出走,后转战数省,欲以己之力挽回天国颓势。1863年6月,石达开率军途经四川大渡河遭到清军与地方土司围困,太平军虽奋力突围,无奈山洪猝发难以抢渡,终因粮尽援绝,全军覆没。大渡河一役虽悲壮惨烈,但天国英雄们在艰苦卓绝环境下顽强不息的战斗精神却撼天动地,可歌可泣。
此画构图以大渡河一河怒水为中心,布局将两岸峰峦顶峰画出纸外,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礡气势,满纸铺画山水也使作品倍添气魄。画作水墨与色彩交融,近处山峦以浓墨层次渲染,显壮阔雄浑;远处峰峦以淡墨晕染,渐趋虚无,表现一派浑茫浩瀚景象。笔墨精到处,河水巨浪翻腾,战船随巨浪上下颠簸,炮火喷射出的白色烟雾清晰可见。大面积场景收拾妥后,画面中人物依然“抢镜”:主将石达开在岸边作战指挥,船筏上太平军在激流中拼死强渡,人物的精神气韵生动传神。傅抱石曾在四川生活8年,深悉蜀地山水险峻,因是绘画他所熟知的环境和史事,画作也带有他浓厚的情感。他要描绘的不仅是战事的惊心动魄,更是他内心情感与美学思想碰撞产生的激情澎湃。

二、刘继卣 《金田起义》

    刘继卣(1918—1983)天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工笔白描、重彩,小写意与大写意俱能的画家。《荣宝斋画谱》现代卷至今出版128册,其中五册介绍刘继卣,此外只有齐白石等同殊荣,可见其造诣之深。作品题材丰富,人物、花鸟、山水形神兼备。代表作有组画《武松打虎》、《闹天宫》;连环画《鸡毛信》、《东郭先生》;国画《金丝猴》、《东北虎》作为邮票发行获全国最佳邮票奖。
    1958年,刘继卣为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创作《金田起义》国画,作品取材于近代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组织拜上帝会众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宣告与满清王朝武力对抗,随后太平军从金田出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此后,太平军转战千里,攻克数百座城镇,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金田起义揭开了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序幕,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继卣国画《金田起义》描绘太平军当日誓师的起义场景。画面正中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成员立于高台之上,处于视觉中心。头裹红巾手持缨枪的起义民众由近及远、由大至小,飘扬在山岗上的起义军大旗亦如是。作品构图融合了西画的造型、透视和色彩,人物比例精准,造型准确。在国际画坛上,刘继卣以卓越的造型艺术被许多西方美术评论家赞誉为“东方的伦勃朗和米盖朗基罗”,由此画可得印证。作品以工笔与小写意结合的国画传统技法,运用线条和着色的变化,使人物气韵产生反差。画面中起义军将领气度凝重、儒雅,起义民众朴实、奔放。将自身的审美不露痕迹地渗透进画作,再传达给观众,这都归功于刘继卣深厚的绘画功力。

三、王恤珠《金田起义》


  
    王恤珠,1930年生,山东省烟台人。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5年至1957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苏联功勋艺术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后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历任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教授。1981年调任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多次赴国外讲学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近年来更有多部个人画集出版。代表作有《待渡》、《薄暮》、《侨乡小渡》等。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参加油画系统课程学习的专业画家,青年时代的王恤珠便已经是新中国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1961年他应文化部委托创作巨幅历史题材油画《金田起义》,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并长期陈列,在当时的美术界算是载入史册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美术创作强调作品的内容要体现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所作的可歌可泣的贡献,太平天国题材因此受到关注。20年后,当1982年2月王恤珠再次受邀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创作《金田起义》国画时,太平天国题材已不再为政治所需,接受邀请并投入创作就是画家出自内心的创作热情和情感的选择了。
    作为专业画家,王恤珠的国画造诣也同样相当深厚。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出于宣传需要什么都学,版画、宣传画、连环画以及漫画,油画是后学的。科班出身的王恤珠国画和西画都学过,他的作品绘画风格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他创作的国画,把西画的素描、色彩和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统统地带进画作中,讲究构图、注重细节,锐意创新。画作中起义军民聚集在金田村犀牛岭古营盘誓师起义,起义军领袖洪秀全在高台上振臂高呼颁布军纪,高台下起义军民手持刀枪盾矛,军中更有女子的身影。这是王恤珠现实主义绘画理念的体现,从太平军着装、起义军旗到山岭重重的险要地势,都是现实主义真实描绘。作为油画家,王恤珠认真到极致的创作态度,是老一辈画家身上特具的品质,相信其作品连同画家的名字将会被后人铭记。

四、陈其、陈坚、赵光涛 《天京保卫战》

    1993年,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进行展览陈列改造,展览陈列设计在结束部分需要一幅反映“天京保卫战”历史内容的画作以提升展览效果。考虑到展厅是古建筑结构,国画易受潮难以保存,决定选用油画形式。油画的作者选择为曾创作过《淮海大战》大型油画,并因此获得首届解放军文艺奖的三位军旅画家陈坚、陈其、赵光涛共同承担油画的创作。三位油画家在部队成长接受部队熏陶,创作的作品多以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为主,再次组成团队创作《天京保卫战》油画,他们做了很多前期素材的准备工作。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战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7月,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居高临下对城内日夜轰击。同时湘军挖掘地道,在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和沙土,与城齐高,为攻城铺平道路。19日,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蜂拥而入,湘军水师也会同陆军夺取了水西、旱西门等各处城门。太平军虽以枪炮奋力还击,却无法挡住湘军攻势。李秀成自太平门败退后,带着幼天王乘夜突围,不久二人即失散。三日后,李秀成在方山被俘,被害时年仅40岁。
    《天京保卫战》油画采用全景式构图,以精湛的艺术语言,再现了战争艰难险恶的环境和太平军将士誓死捍卫城池的悲壮场景。作品交代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太平门缺口两军交战的主战场上,太平军主帅李秀成孤身作战;侧方清方主将骑坐在马上指挥进攻;远处,成千上万的清军涌入城墙缺口处与太平军激烈混战。轰塌的城墙、熊烟滚滚的炮火、倒在地上的军旗和无数死伤的战士,点明战斗的氛围和战争形势的错综复杂。作品光线处理给人印象深刻,明暗交错既有自然的合理性,又有一种凝重的氛围。用色也十分讲究,黑色与灰色之间穿插明黄和白色,既表现出了战场黯然惨烈的气氛,又调节了画面的节奏和亮度。作品凝聚了天京保卫战历史的瞬间,场面恢弘,刻画入微。画面中悲壮凛然的太平军将领形象,所传达的不屈不饶革命精神,是这幅作品真实表达的思想内涵。

文博支部 张蕾

上一篇 洋娃娃的绿色出行
下一篇 名流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