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豁蒙楼的心思
[发布日期: 2013-08-1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三个十六岁的女孩,三只小麻雀,但是那一天,应该说是三只喜鹊,天蒙蒙亮就早早起床,把自己收拾得鲜亮一些,肯定是鲜亮的,虽然宿舍里只有巴掌大的小圆镜,但是,我们可以从彼此的眼睛里看到自己呀。我们都穿上了较为合身得体的衣裳。是这样的,我们的衣裳绝少有合身的,因为“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嘛,我们当时那号年龄,在家中很少排老大,就算父母给扯件新衣,在量体裁衣时尺寸也多半要偏大一些,因为还长身体。大人们总是盘算得精细、长远一些。

    1987年,阳春三月,我们从各个乡镇考入县城读高中的第一个春天,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陈洪生宣布,不组织集体春游,从班费里给每人发一块钱,让大家自己去看南京去寻找春天。意外之余全体轰动,整整一夜,大家都兴奋着、憧憬着。南京,省城,多大多美多繁华啊!

    我、张桂琴、王林莉,三个人结伴而行。我们都是第一次去南京,对景点一无所知。我们坐“宁东”线进了城,一位学者模样的男士给了我们热情的指点,他推荐我们一定要去鸡鸣寺,并告知了公交线路。

    鸡鸣寺前的樱花,开成了漫天的花海。我们是第一次看到樱花,那简直要用惊艳来形容了,虽然樱花并不艳丽,樱花的美是超脱的、纯净的,绝不俗媚,甚至带着一份似雪的薄凉,如梦似幻。那么盛大的花事,和心情一样美丽,像是为迎接我们而开。我们为飘落在脚下的樱花而疼惜,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穿过樱花,拾级而上鸡鸣寺,寺内环境十分幽雅。宝刹庄严,殿宇辉煌,铜佛闪耀,楼阁参差。我们沉醉于樱花的烂漫,兴奋得难已抑制,完全没有顾得上去考证鸡鸣寺的历史和人文典故,我们这三只喜鹊,轻盈地从鸡鸣寺的每一个角落里飞过,飞来,飞去。我们站在鸡鸣寺高处,看满城苍翠,阳光普照,慷慨地撒下点点金子,给万物以勃勃生机。

    如今,回想起这些,是我在2013年的端午诗会上,坐于豁蒙楼的窗前。1987年的南京,1987年的春天,那深藏在记忆里难忘的一幕,又重新回到了我的心里。

    豁蒙楼在鸡鸣寺建筑组群的最高处,建在相对较高的北极阁山上。很多人爱豁蒙楼,认为是南京“山水城林”画卷的最佳观赏点,但更多的人,爱的是豁蒙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这座张之洞创建纪念杨锐、名出杜甫诗句的百年名楼里,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缅怀先贤风范。近代文学大师,梁启超、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都曾经登楼甚至留下墨宝。

    著名诗人冯亦同先生在鸡鸣寺讲诗之余,发现1929年南京大学七名国学大师在豁蒙楼有过一次“七子联句”的诗作,为了继承这个创作传统,也为了把诗歌发扬光大,倡议由南京诗词学会牵头,在鸡鸣寺举办端午诗会。2007年首届盛会上,著名诗人余光中也来到现场,并带来自己的诗作。其间除了2010年停了一次以外,年年都举办。七十多位诗人以及古刹僧众及群众等共120余人参加了2013年第六届端午诗会。诗会除了在诗歌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外,在体裁等方面也不断扩充。依然以“联句”的形式,每个诗人创作一句诗,前后联系,形成了三组角度各异的诗歌,其中两组为古体格律诗,一组为现代新诗。

    登上豁蒙楼,临窗而坐,那样的好景致,“山水城林”映入眼帘,紫金山的烟笼含翠,古城墙的逶迤环绕,玄武湖的波光潋滟,美不胜收,顿觉心胸开阔,很多尘世的琐碎和烦忧,皆已淡然。很多红尘里的东西,都放下了。那幽幽的古老气息,像寺内墙角苍凉的青苔,一寸一寸地,浸润、萦绕,感怀。想起1987年的春天,三朵樱花,三张笑脸,三个身影,仿佛还在寺内闪现。鸡鸣寺,当时就是我们眼里心里的金陵古城,当时,懵懂的我们,还没有“豁蒙”呢。诚然,成长的过程,就是豁蒙的过程。二十六年,人生的小半辈子,从少年、青年到中年,光阴的流逝和淘洗,也许平时浑然不觉,然而蓦然回首时,才发现光阴匆匆,已带走并改变了一切。多少年华似锦,童年天真,少年青葱,青年充沛,中年稳健,老年睿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美好的,都充满芳华,虽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痛。

    如今,我又来到这里,当年的两位老同学都成长为人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我,因为自己的幼稚,在高考落榜后,坎坎坷坷地走了不少弯路,后来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文学道路上的跋涉和前行,才回归了生活正常的轨道,重新拥有了崭新的人生。生活给予了我教训,也给予了我财富,在我脚踏实地追求后又给予了我收获和回报。文学,就是豁蒙楼上的一扇窗户啊。最爱朱自清在《南京》这篇美文中言及:“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得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江宁综合  李萍

上一篇 时光的困惑
下一篇 儿子骑行川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