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由新农村建设想到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
[发布日期: 2013-05-2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本周六扬子民盟支部组织全体支部盟员到江阴华西村进行参观学习,华西村由一个不足600人的穷村子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成为现在家家住现代化别墅、加上外来人口共五万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华西村已完全是一个集工业、农业、服务业的集团化公司,拥有钢铁、建材、建筑、棉纺、旅游等多种企业、工厂,让参观旅游的人不得不为之赞叹。让我想起并为之钦佩的是曾担任过中国民盟主席的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就对中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经济建设做过调研、研究并写出了引起世界和国内关注的相关文章,三十年后的今天看仍适用于中国新农村的建设。

  1936年费孝通先生在江苏吴江进行社会调查,写出了著名的关于中国农民的生产、经济和交易的文章《江村经济》,通过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各种模式,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分析了江南农村的商品流通、丝纺业、手工业商品集散等经济模式对农村经济所起的作用,并首次提出了中国农村工业的概念,如果这只是费老年轻时写的一篇社会学的博士论文,但却因此使他一生都在关心中国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让他毕生研究占中国80%人口的农民命运并力图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今天中国要继续发展,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了中国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三十年前费老已在思考并提出了如何建设中国农村小城镇的建议,为此特别再一次到江苏江南乡村进行调研,写出了又一篇有前瞻性的文章“小城镇,大问题”,虽然写的是县、乡以下的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但今天来看实际上就是提出了新农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费老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一名中国民盟的老前辈,坚持中国的社会学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做调查,从小城镇的特殊性中找到共性,及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小城镇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实际方法运用上都为我们今天做调研、提建议做出了一个好榜样。他当时已经提出应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与现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口不能全集中到大城市但又如何转移农村人口,小城镇的建设其实正是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寻找到了一个出路。

  在1983年的调研中,看到苏南小城镇的复苏和繁荣是小型工业带来的,特别是乡镇工业带动的结果,但他更想知道的是小城镇繁荣发展的前景是什么,它的这种发展又给小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带来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才能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经过研究,费老将当时的小型工业进行了分类,指出:乡镇小型工业应利用当地劳力、当地农村的原料、市场也比较可靠的这类工业,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轻纺工业或手工业。认识到乡镇工业应当有原料和市场的主动权才能稳步发展,同时提出要“防止发达国家向我们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不能持继发展的工业,防止成为他们大工业的扩散点,不应当重复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农村破产的老路”。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证实费老的观点是对的,现在我们正在试图花大代价恢复三十年前的生态环境。

  最难能可贵的、最体现费老心系农民的、也是我最感动的是他谈到“农民工进城与工人一样干活,那些条件最差、最累、最重的活往往是由他们来承担,他们实际上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新成员,应当深入考察这批人走出村子到小城镇上做工的全过程,研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工作、思想感情,这是中国工业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新情况”。这是一个大家的风范,一个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一个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一个对中国未来充满憧憬的老盟员的胸怀。

  今天回头看费老在三十年前已提前为中央提供了一篇科学的、前瞻性的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调研论文。给我们所有的盟员做出了如何心系中国的发展,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调研、提建议的楷模。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据科学发展观及科学方法取得正确反映问题的知识、能力,去解决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是每一个盟员应自觉去做的。

扬子民盟支部  陈金平

上一篇 停电以后
下一篇 年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