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年在哪儿?
[发布日期: 2013-05-2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年在哪儿?

  谁都知道过年了要放长假,外地的人去买车票,一家团圆,吃年夜饭,吃饺子或长生面,或者引起其他关于过年的回忆,或者到超市去看年货大街,五光十色的礼品摆满了长街,也许玄武湖的大集更吸引人,或许想看如何休闲、玩玩,逛逛……,总之似乎好象这就是年了!

  思绪让我回到了童年,我就先想起了两首儿歌,这儿歌离现在已是七八十年了。一是:腊八祭灶(这是两个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即腊月初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这个习俗现在还有,但不是人人家中都有腊八粥。祭灶是指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为祭灶神,灶神为两位,一为灶王爷,一为灶王奶奶,据说他们是玉帝派来主管你这一家的大小事物,你家做了哪些好事与坏事,他们负责向玉皇大帝汇报,一般是指在腊月二十三日去汇报,所以往往灶王爷的横幅是“一家之主”,对联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府报吉祥”。在祭灶神时,要供奉麦芽糖或其他甜的点心,由于麦芽糖甜,而且黏牙,这样灶王爷可以向玉皇大帝汇报你家的好事多些,唉,神也受贿)。年下来到(即到了要过年的日子了),妞家要花(指家中的女孩子们要向家长要花戴,这花多指用绒做成的各种花,可以插在鬓边,或别在头后的髻上以显示美),小子要炮(指男孩子要买鞭炮,烟火之类东西,把不同性别孩子们要求表现出来了。)老婆要衣裳(过年了,家庭主妇辛苦一年,过年总得有新的衣服穿穿,这也是一种过年的享受,也是一种新的气氛),老头打饥荒(打饥荒是指心中无底数,过年家里要准备过年的各种东西,人要有新衣过年,吃的东西要齐全,还有亲朋好友的送礼、应酬,方方面面,要花多少钱,再加上家人的各项要求,心中真不知要花多少钱,自己有多少钱,该怎么花,钱少,心中无底,打饥荒也)。似乎是这首儿歌把当时过年时一家人方方面面的需求说了一下,儿歌反映了社会生活。还有一首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指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祭灶了,喝腊八粥是先兆,祭灶开始了过年的准备了)二十四扫房子(指腊月二十四日开始搞家中的清洁卫生,把家中清扫一遍,干干净净好过年),二十五磨豆腐(准备过年的食品了),二十六蒸馒头(这个我的印象很深,这是大事,前一天先把面和好,馒头有白面馒头,有花卷,指高粱面和白面卷成的花卷,有豆包,还有花糕,有各种不同花色,上面放上红枣,这要先供神的)……三十贴门神(这一天要把房间门上、大门上换上新的对联),这样从腊月二十三到三十,就把各种吃的用的都准备好了,然后就是过年。儿歌渲染了过年的气氛,儿歌也把过年应做的事描绘了一番。现今的儿歌又是怎样的呢……

  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之后是辞岁。这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先给祖宗拜年、磕头,然后家人按排份大小分别拜年。先是父母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是子孙们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那时是要磕头的,而长辈要分别给孩子们一点东西(也算压岁钱吧)或说些鼓励的说,或提出些希望来,然后才可以到外面去玩,主要是放烟火。这时一家大小望着火花,互相多了些亲情。也只有在此时,尊重、关怀、亲切的亲情得以充分体现,大人们要守岁,一家人聊天,孩子们睏了,打哈欠,也就去睡了。大年初一一早大人们就去拜年,一般是送一张名片,表示拜年的意思。初二是要回娘家拜年,初三以后亲朋好友来往的就多了,你到我家,我到他家,礼品多为礼盒中,由一个一尺多长,四寸宽,三寸厚的木盒,可以打开,里面大多为糕点类的食品,往往两盒一套,看起来也好看,但这往往是张家送来,李家送去,成了礼品旅游,好象前些年也有过礼品旅游。这时孩子们就可以收到亲友的礼(大多为钱),这大多又为家长收回,因为还要送还人家,叫回礼。

  热闹的是初五以后,各大的村镇,往往有自己的一班人马,这些人会玩高跷、舞龙、舞狮、旱船等。前面是几面大鼓开道,然后是一个横幅××××(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名称)给大家拜年,到了地方大、人多或重要地点,才开始表演,踩高跷的要劈叉,一起一落,引起阵阵掌声,也有的翻跟斗,舞龙的则前为一珠,引起龙头跟着动,然后是龙身,有节奏而规律的活动。狮子舞则为一人拿绣球(有铃声)引动狮子舞动或上或下,或翻滚,引起人们叫好声。玩旱船则为一人划船,一人在船上,两人对话,多为民歌、小调,也颇吸引人,这种社火能玩到正月十五,十分热闹。这一方面是渲染过年气氛,同时也显示了地方实力。那时,我们听到锣鼓声就跑出去看,这种风气好象现在少多了。

  那时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的丰富,那时的娱乐形式也没有现在的多,然而那种质朴的习俗,互相关怀的亲情,显示出一个集体的精神,却在过年中进行,年味在亲情中体现,在团聚中生长,在共同的生活需求中长生不老。

三十九中  刘宏起

上一篇 由新农村建设想到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
下一篇 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