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施耐庵的褒贬 《水浒传》中有关打虎情节,有两处生动的描写。一次是武松打虎,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而李达杀虎,但见提起的不多,只是在京剧《李达探母》中提及。如果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些疑问。现将这些疑问呈现在您的眼前,望能得到您的指正。 一、醉中打虎与气中杀虎 施耐庵是一位伟大作家,对武松打虎与李达杀虎写出了两个不同场面。 武松与宋江分别后来到阳谷县景阳岗,看到酒店招旗上写“三碗不过岗”。武松吃了一碗就道“这酒好生有气力,……”然后作者介绍说“透瓶香……出门倒”,可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酒。当他看到榜文确认岗上有虎时,则又难以往返。当酒劲上来,酒力正要发作,武松找地方休息时,便见一狂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这对武松来说虽说是意料之中,但虎来得这么突然,却还是意料之外。然后就是打虎的生动描写了。 但李逵情况就不同了。李逵在把母亲接上山途中,便把母亲安放在大青石上,便去给母亲找水喝,但等到找水回来时却发现母亲不见了,在走了卅余步,只见草地上一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在一个洞口见两个小老虎在吃一条人腿,他才想到不是我老娘又是谁的,于是他心头火起,先杀死了两只小老虎,又见到母大虫出来了,再杀母大虫,后来在洗刀时又杀一虎,然后收拾母亲两腿及剩的骨殖,埋了,大哭一场。 这两个人虽然打虎一个是醉中打虎,一个气中杀虎,前者是猝不及防,而后者是找上门。都是打虎,但处理方法与环境不一样。 二、打得精彩,杀得解恨 人们看过《水浒》后对武松打虎印象深,认为作者描写生动,而对李逵杀虎只是解恨而不精彩,这两者有何不同呢? 武松打虎有两个阶段,首先是武松有哨棒,然而想不到哨棒打到树上断了,这就逼得武松不得不赤手空拳来与虎斗,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既要斗力又要用智,这样就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先写老虎一扑,武松闪在虎身后,然后老虎一掀,武松又闪在一边,然后老虎虎尾一剪,武松又闪到一边,哨棒折了后,老虎翻身又一扑,武松退了十来步,虎把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赶紧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这需要的是力,而虎却无法反抗,身底下虽然是爬起两堆土,但仍然不能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武松力气大。然后再用脚、掌往虎的面门眼睛里踢、打,最后把虎打死。打虎写得有节奏,紧张,抓到有利地方不放松,按压,然后再往要害处打,这是斗力与斗智,武松不愧是强者。 可李逵杀虎就不同了,李逵因虎吃母有气,主动找虎,而且手中有武器——刀,因而他是主动者,李逵先搠死一个小虎,另一小虎把李逵引向洞中,李逵赶到又搠死了,杀这两虎没费多大力气。当李逵从洞内向外张望时,母大虫来了,母大虫先用尾去窝里一剪,把后半截身坐将进去,虎未想到洞中有人,未防,因此李逵把刀向虎的尾部粪门用刀一戳,把刀把也送入肚中(可见李逵之恨),虎逃,忽又一虎,那虎一扑,李逵手起一刀,正中大虫额下,不能再剪,再掀,又伤了气管顿时死了。李逵杀虎虽多,但用劲不大,远远不及打虎写得精彩。这就是人们喜爱打虎的缘由了。 三、一样除害,二样结果 武松打虎后,当地猎户拥抱,他被披红挂彩,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阳谷县的县太爷还让他当了都头。 李逵打虎后,人们听了他的打虎,发呆,只管接待,但却未想到还叫李鬼的老婆发现,把他揭发了。这就使为民除害的打虎英雄,却被人灌醉要送到县里,如若不是朱贵搭救得及时,恐怕又要来一次劫狱了。 由此可以看出施耐庵对武松李逵是有褒有贬的。 武松未上梁山之前,按施的看法,他是清白的。因此,施耐庵精心描写了这位打虎英雄的打虎经过及其结局,作者在笔下充分表现了对这位英雄的赞颂。而李逵呢,他反对皇帝,态度明朗,主动上梁山,因此施在写李逵时,却处处是贬。他打虎虽然也为民除害。但由于他选反,必须给予磨难。由此可见施耐庵本人并不是自觉地在歌颂敢于造反的英雄,而是有意无意中在贬低他们,也可能是李逵个性使然。 因此,对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情况需要从对其所写人物态度来具体分析。 附:此文写作于85年前后,整理材料中发现,聊作纪念。 三十九中 刘宏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