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春风化作雨,润物细无声
[发布日期: 2011-04-2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整个教育基于音乐。”音乐教育比其它教育都重要得多。我国近代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一再重申音乐教育对于改造国民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性。

    音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性格、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下面,本人从德、智、美三个方面论述音乐对提升学生素质的积极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柏拉图说过:“音乐能用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 音乐教育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是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谙知音乐对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把“乐”列入六艺之中,全面地开展了礼乐教育。《乐记》中写道:“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先王”制乐,就是为了达到“善民心”、“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司马迁认为:“正教育必始于正音,音正而行正。”

    从以上这些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是采取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精神的影响与滋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能声情并茂地使人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它通过雄壮的旋律美和有力的节奏美,铿锵的歌声美,启发学生联想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祖国热爱,对解放军和革命先辈崇敬,对幸福生活珍惜,对未来向往。鼓励他们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保卫黄河》、《长城谣》、《歌唱祖国》等歌曲,在或雄壮、或抒情、或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了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音乐的道德作用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通过情感来完成的,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操、道德世界。

    再有,音乐演奏形式的本身,就是对学生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无论是合唱、合奏,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独唱、独奏也有与伴奏的合作关系,与观众的呼应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形成具有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团结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学本身就是最好的集体主义教育形式之一。

    一首优美的歌,一支动听的曲,如春风吹绿扬柳,雨露滋润禾苗,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利手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古今中外众多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如孔子、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与他们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密切的关系。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伟人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激发大脑的兴奋点,凝聚自己的意识构想,把思维引向深处。

    音乐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早已为生理、病理学家所证明了的。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左右半脑是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的。左脑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维的任务,因而被视为语言脑。右脑承担空间感觉、直觉思维、艺术欣赏等职能,被视为音乐脑,而右脑的潜能高于左脑100万倍。只有左右脑交叉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大脑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教育,多偏重于语、数、外、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们整天泡在“主课”里,左半脑始终处于兴奋、紧张、饱和状态下,而右脑的开发与利用严重缺乏,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因此产生了。

    音乐教育是打开右脑思维的钥匙,学生在演唱或聆听音乐时,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机能起着良好的协调作用。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奏、视、听、弹、演等活动协调进行,密切配合,多向思维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音乐教育使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和提高。不仅如此,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以最形象、最愉悦的方式接受了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文化教育,属于逻辑思维范畴的数理化学科在开发的右脑中以形象化的,思维被接受和记忆。音乐的多向教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首气势如虹的乐曲,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使人产生巨大的创新意识。音乐拥有极其富有想象力的旋律,优美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手法,一个小小的主题音乐,可任学生们作无限遐想,给学生直觉、推动、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当这种设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们的想象思维从潜意识向意识转化,幼小的心灵在美感思维笼罩下自由飞翔。随着想象力的展开,潜在的创造力得到较好开发,随时间、知识延伸,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感染性是一种内在力量,而这种自由编创的教育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其次,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据统计,长期搞音乐的人,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丰富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各种器官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生理学家证明: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而乙酰胆碱是脑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主要媒介物,它对改善—记忆有极其显著的效果。

    再者,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因而能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音乐的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音色不同的音响有机地艺术地组合在一起,乐曲之间的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跳跃与停顿、飞跃与消逝等无穷的变化方式,构成八音协美的音乐世界,对培养学生“分辨音律的耳朵”,发展学生的感知等能力来说,无疑是最为有用的。
音乐对学生智力的提升作用是多方面的,长期在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的、敏捷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溢八方、悟及哲理。因此,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智力的最好途径。

    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21世纪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世纪,而审美是综合素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合格的人才都应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而音乐,正是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天地,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激发其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音乐的美育作用首先表现在它能唤起美的感觉。音乐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上,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起。人们在声音刺激下产生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视听活动,能对审美对象产生愉悦、欣喜、振奋、痛苦、哀伤等心理反应。当人听到—种声音时,总是造成一种声音与形象完全互通的综合感觉。

    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我们好象看见了渔舟击水、浪花四溅、渔歌互答的欢畅、热闹场面。学生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尘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形象记忆。再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漓尽致,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的可爱形象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描述故事情节的乐曲。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见,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内心感受,加强学生的审美感觉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

    其次,音乐的美育作用还表现在它能唤起美的情感。音乐是擅长于抒情的艺术,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们可以从中通过感情的抒发和感受,产生知识和道德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追求、对生活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心和力量。杰出的音乐作品,无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从而引发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

    再次,音乐的美育作用还表现在它能唤起美的创造。美就其本质讲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社会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实践能力的一次次提升。

    在音乐活动中,主体实践者即表演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操作能力,结合作品的内容、表演环境、听众的心境,把内心丰富的意象外化为音响动态,才能使作品打动听者的心灵。在审美客体即听众的接受过程中,听众对于作品中的情感表现也不是以被动的方式来接受的,而是以主观能动的态度来体验的。例如,激烈、动荡的曲子,可以想像成是暴风雨,也可以想像为战斗场面,还可以想像为各种激动的心情。客体强烈的反馈回射力又可引起主体心潮澎湃并产生广泛联想,迸发出更高的激情和创造力。主客体的审美创造性由此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经常地、自觉地接受音乐审美教育,可以诱发其他艺术的创造性,特别是以表现人的情感为宗旨的艺术。例如,现代舞蹈的奠基人、著名的女舞蹈家邓肯,对音乐作品有惊人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她能经常受乐曲的启发,并随乐曲旋律的波动创作出新舞蹈。康定斯基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及其理论,也得益于音乐。

    音乐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促使人们产生了美的创造欲望和美的创造思维。因此,从音乐中人们可以去欣赏与体验人的美的创造,并把这种美的创造力作为养料来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充满激情的、正直的人才,音乐教育正是培养这样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重视音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要重视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音乐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让我们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使祖国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使学校音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让我们用真情的心曲,谱写出音乐素质教育光辉的篇章。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唐鹿 

上一篇 日行一善,还你圆满人生
下一篇 参加民盟南京市委新盟员学习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