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县中教育模式”的再思考
[发布日期: 2006-04-0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南京曾对所谓的“县中模式”议论过一阵,最近《金陵晚报》又以《县中模式再遭拷问》为题,又一次引起人们对县中教育模式的关注,我们想就此谈几点看法。

县中模式存在的合理性

        所谓县中模式,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主要内容:

        一、集中县内优秀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生源,“屯兵”于县中,以实行封闭式的教育管理。

        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在教学管理上狠抓“严、紧、苦”,即教学要求严,上下抓得紧,教师、学生苦教苦学。

        三、相对来讲县中的高考升学率比较高,为高等学校输送的新生较多,在当地受到学生、家长、政府及社会舆论的部普遍认可和支持。

        县中模式产生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县城农村,县中学生继承了父辈不怕苦不怕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学生自觉学习的劲头大,学习欲望强。县中模式是地域经济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县中模式不适合南京

        构成县中模式的要素有三:生源、师资及社会环境。县中学生学习上不怕苦不怕累,内在学习动力大,学习自觉性强。县中模式中的教师大多住校或学校附近,他们整天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县中模式得到当地政府、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认可与支持。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教师已适应习惯了县中教学模式。

        南京的情况就生源、师资及社会舆论与县中都不同。县中模式是县中“土壤”、“气候”的产物,县中的“种子”在那样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经过县中“园丁”的管理,才长出县中模式中那样的“树苗”、“庄稼”。南京的学生、师资、社会环境都与县中不同,南京不具备县中的“土壤”、“气候”、“种子”、“园丁”的条件,县中模式不适合南京。

        经验、做法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具有相对性,即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那也得和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行。脱离南京当地实际,离开南京当地的“个性”,全盘套用,生搬硬套苏北的县中模式那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不是实事求是。

南京应有自己的模式

        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有南京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有南京的“实事”。我们必须根据南京的实事,即南京的客观存在着的环境去研究、探索,形成我们南京的教育模式,南京的教育个性,这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任务。鄙视县中模式,一味排斥反对或是不分青红皂白照搬套用,都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态度与做法。

        县中模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局限性。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对县中模式应该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

        县中模式的“严、紧、管”教学精神难道不值得南京的教育界研究学习吗?问题是“度”的把握,“分寸”的掌握。教育是科学,科学离不开严格要求,严谨作风,严肃态度。松松垮垮、懒懒散散、轻松自在,不抓紧,不苦干实干,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好的教学成绩,那是办不到的。

        除了严、紧、苦,还有一个字很重要,那就是“活”。如果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抑或是一个小组、一个学生在长时间的疲劳战中昏昏沉沉,被动应付,毫无生气,那是“活”不起来的。

        “活”首先要有活动。活动对青少年成长很重要。青少年喜欢活动,热爱活动,很会活动。活动的内容方式很多: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把抓活动与抓学习结合起来情况就不同了,局面就变化了,一味就学习抓学习的死揪、硬拼,那只是事倍功半。抓活动,把活动与学习相结合,往往会事半功倍。

        “活”,思想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抑或是在自习课上,怎样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亢奋中,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学原则、教学指导思想问题。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接受,那是“死”,只有在思维活跃中,那才是主动有效地学习,那才是“活”。

        “活”,活泼。学校要让学生行为处于活跃中,当然这里的活跃是指有序的活跃,而不是无序的胡乱作为。活泼与生动联系在一起,那就出现了一个与死气沉沉、死水一潭截然不同的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活”,活力,生龙活虎的局面、氛围。一个好的学校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生龙活虎的局面,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氛围,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有生机、有生气的年轻的群体。

        南京教育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南京教育界的共同努力、辛苦付出的。这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逐步形成的过程。

要允许试验

        教育是科学,科学应该允许试验。南京有的学校、有的家长对县中模式有感情,他们想把县中模式搬到南京来种一点试验田,这也未尝不可。成功了,为南京城多培养几个大学生也不是坏事;失败了,也让实践检验一下,让事实说明县中模式不适合在南京搞,就此打住,另觅新路,这又何妨。如能在试验中吸取其精华,去除其不适合的做法,逐步形成南京自己的教育模式,那不是一件好事吗!

        南京有的学校为了生存,在暂又找不到新的好的办法的情况下,套用一下县中模式是可以理解的,相信他们会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修正调整。不断提高的。

        创设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允许教育试验,这还是应该的。

民盟南京九中二支部  王玲 唐家恒

上一篇 在参政议政中学习和成长
下一篇 一本教材 两代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