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随想
[发布日期: 2005-06-0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一)

  明末,李闯王率领的农民暴动,乃因天灾人祸而起――官逼民反。饥民为了活命,猬集蚁聚结成队伍,掠富豪、夺官仓,但也难免殃及平民。把这支队伍描绘成是纪律严明、解人民于倒悬的救世军,似嫌故意政治夸张。“迎闯王,不纳粮”这只不过是扩大动乱的战略口号。设若,闯王大功告成,大顺朝一统江山,岂能永不纳粮。

  17世纪中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尚在启蒙状态,闯王建立的大顺朝,其政治体制不可能是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只能沿袭中国旧传统搞君主专制,走改朝换代的老路。老百姓不过是换一个新主子,别无可获。――李闯王,成不足颂,败不足惜。

  但是,李闯王的兴亡,却给后世革命工作者提供了一面宝贵的借鉴。当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绝不可沉湎安乐,忘记残余反动势力犹待肃清,更不可贪婪腐败,丧失民心,导致功亏一篑。

  (二)

  《李自成》这部小说令我感兴趣的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部分。作者叙述吴三桂判国罪责,每有开脱之词,尤其是关于陈圆圆一节。作者写闯王入京,当时陈圆圆身在山海关吴三桂军中,不在北京,自无被闯将刘宗敏掳去之事。这样,流传三百多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便成为诬枉之词。姚雪垠撰写《李自成》搜集有关资料极为广博,书中把陈圆圆如此反常处理,忖其原因:1、陈圆圆被掳事无信史可凭;2、另具寓意。

  旧小说往往把国运衰亡和无辜的女子扯上关系,增添绯闻艳事,哗众取宠。此次,姚雪垠对陈圆圆的处理,乃是摒弃世俗偏见,为无辜女子摆公道也。

  吴梅村的《圆圆曲》作于清顺治七年前后,当为始作俑者。嗣后,史籍记载陈圆圆事,多欠翔实或付阙如。其实,《圆圆曲》乃一文艺创作,取材无妨道听途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文艺素材,不是史笔。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当时政治军事形势所迫。北京失陷,吴三桂屯驻山海一隅,士卒仅四五万,孤立无援,闯王、满洲两大强敌重兵紧逼,无力抗衡,覆灭在即。只有效申包胥之哭,乞满洲之师以驱闯王,图谋复国乃为上策。不料,他遇到的对手是一位狡狯奸诈的多尔衮,结果通盘皆输。后来,只能降满剿闯,当上大清国的平西王,落得千古骂名――与陈圆圆并无干系。

(三)

  清康熙年间出刊的《纲鉴易知录》•明纪,记载吴三桂拒闯降清经过,并未提到陈圆圆。

  闯王囚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要挟吴三桂投降。设陈圆圆已经被掳,闯王何不以陈圆圆要挟之?两军对阵,吴三桂亦未曾向闯王索还陈圆圆而当即拒降。“自成杀吴襄(吴三桂父)尽戮其家三十八口,悬襄首于城上,三桂批发坠鞍,哭于地。”(见《纲鉴易知录》•明纪)据此,可以反证吴三桂降清并非由于陈圆圆而引发。

  《明史》有微词涉及陈圆圆,略谓:三桂初有降闯意,途闻爱姬被掠,愤而攻闯。这是否可信?我以为否!《明史》成书于清乾隆年间,距陈圆圆事已历百年,有关事迹无档案文件查考,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话题,却又久在民间广泛流传。其时三藩早经敉平,修《明史》诸公,落得效仿纪晓岚“如是我闻”的手法,而讲话稗官、传闻纳入史册。

  吴三桂乃公认的叛贼、民族罪人,几百年来史学界又有何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翻案乎?

(四)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民愤甚巨。民众寻出一个陈圆圆,用以鄙薄他“为君亲报仇”的冠冕堂皇的口号。这是丑化吴三桂的巧妙方法,可以捕风捉影,可以流言蜚语。――而这种方法在当时恰是无独有偶。

  洪承畴降清,不是也编造出一个庄妃进参汤的故事吗?这个故事未见成文,此乃因为当时皇帝是满洲人,有关皇室声誉,谁敢撄其锋罹灭门绝户之祸。但,迄今三百多年来,绯闻不还是仍然流传于世吗?――人言可畏!


鄂基肇

 


 

上一篇 外孙去野营
下一篇 旁听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