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8日,蒋介石政府“查封”晓庄学校,陶行知被逼离开晓庄。一群农家孩子终日为失学愁闷苦恼,情急中胡同炳去信上海求助陶行知先生。陶先生很快回信,并开导说:我教你们一个方法,那就是团结起来自己干——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家学,边教边学,这样不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吗? 先生的话使孩子们豁然开朗。经过一番努力,在当地农民支持下,由农民做校董,以古庙做教室,让孩子当先生的学校终于在1932年9月4日诞生了。小学办起来后,陶先生大喜,致信鼓励说“你们不要小看自己做的事,你们这个学校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陶先生还欣然命笔,题“南京儿童自动学校小影”诗一首,诗中称赞到: 有个学校真奇怪,小孩自动教小孩。 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 南京儿童自动学校自1932年创办,到1949年南京解放,除抗日战争期间停办外,前后经历了十多年不平凡的道路。当初,儿童自动学校是陶先生取名字,后向官府立案,改称“佘儿岗农村小学”,抗战省里后,恢复晓庄小学校名。尽管这株幼苗遭受了各种逆境的摧残,但它还是顽强的生存下来。南京刚解放,市长、教育局长亲临晓庄看望,并请师生到人民大会堂看《白毛女》演出,还接受市广播电台安排,前往演出少儿节目。如今,学校已经变为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今天,在庆祝和纪念晓庄学校80周年之际,重温作为陶先生在晓庄的遗产——南京儿童自动学校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小学生”,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们还曾经阅过1998年版的《南京教育志》,南京儿童自动学校,在该志的小学教育史上竟然是空白。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在有生之年有义务做些宣传,否则就太愧对前人和后人了。 陶先生说过,儿童自动学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孩子们办成了自己的学校,这的确是一个大创举。 创举一:孩子当先生。陶先生开导失学的孩子们,没有先生不可怕,你们可以团结起来自己干——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家学,边教边学。儿童学校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推选了10名孩子担任学校的“小先生”,还公推胡同炳做校长。这些被推选出来的小先生克服了自卑、胆怯的心理,勇敢地挑起小先生的重担。 创举二:古庙做课堂。当年陶先生来晓庄办学真是一无所有,大家住在帐篷里。陶先生的思想启发了大家。孩子们想,座落在佘儿岗的长生庵,这座古庙不是可以做教室吗。当时要把古庙做教室也不容易。一些香客来烧香拜佛,靠收香火钱维持生计的老道人要守住地盘。但由于孩子们办学心切,态度诚恳,再加上当地有声望的农民出来做工作,终于同意把古庙略加改造,变成教室。 创举三:农民当校董。儿童自动学校创办后,根据陶先生的建议,推举了有声望的10名农民当校董会的董事。这些农民董事可真管用。他们出面不仅帮助学校解决了课桌难题,还发动农民和师生一起义务劳动,为学校平出一块操场。学校的重大事项和发展大计,农民校董都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可称是学校的主心骨。 创举四:师生同劳动。陶先生历来主张教育联系实际。他当年下乡办学就是和学生一起,自己动手做饭、养牛、养猪,自己挑粪下田干活。遵照先生教导,儿童自动学校创办之后在农民支持下,师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地。胡同炳校长从自己家里牵来耕牛,带来农具和师生们一起耕田种地,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儿童自动学校就是凭这种自力更生、不为困难折腰的精神成长起来的。 下关综合支部 张成和 注:此文为纪念晓庄学校成立80周年时所做,胡登仓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