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究 -> 重要文件
字号:
陶行知与我的父亲陶晓光(上)
[发布日期: 2011-03-2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陶 铮
 

    祖父陶行知去世已经64年,我父亲陶晓光去世也已整整17年了。时间流逝,亲情依旧。在厚厚的陶行知全集8、9卷书信集中,共有227封祖父的家信,其中给陶行知的母亲、妻子、妹妹的信有20封,给吴树琴先生的有143封,给他儿子们的信有64封,其中单独给我爸的信就有32封。这些书信承载了浓浓的亲情,谆谆的教导。这些书信经过旧中国艰苦的岁月,经过远隔万里,飘洋过海;经过新中国的历次运动,几经周折,完整地被亲人们保留下来了。    

    退休后,我重读了祖父给家人的书信,倍感亲切。感受之至,教育之深,是心灵的震撼。我与祖父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鲜活的,血浓于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读祖父的东西,它既通俗又意义深远,既传统又与时俱进。重温祖父的书信,使我了解到陶行知事业的背后陶家亲人所付出的代价。点点滴滴凝聚着亲人们的血泪,甚至为了祖父的事业付出了生命。这些显为人知的感人事件,是我心中永不解脱的陶缘,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头,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把我父亲对祖父事业的贡献写出来,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谆谆教导

小先生 

    祖父非常尊重小孩子。他在儿童教育方面有很多论述,他说:你要教育小孩子,自己就要变成小孩子。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至今仍是对头的。当年,祖父给儿时的我父亲、伯父写回信常会亲切又客气地说声谢谢。他的这种亲近儿童,与儿童平等相处的态度是教育好儿童的关键,使儿童养成有礼貌、明事理、知荣辱、有爱心、爱学习的好的品质。1924年4月祖父给当年才六岁的我爸写回信。信中是这样说的:

小桃:
    你的信,我收到了,谢谢。这封信写得很好,可惜没有写日子,也没有写自己的名字。你如果写了日子,我就晓得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寄的;你如果写了名字,就用不着我费力猜谜了。
    万孚叔叔送你的洋画,我要恭喜你。他一共送了你几张?有哪几张是你最喜欢的?请你告诉我。

……

    老太太已经读到《除三害》,我听了很快乐。你还要用心教她才好。这封信你读过之后也教老太太读读,好不好?
    我很喜欢读你的信,你一礼拜写一封给我,可以吗?妈妈、阿姑、桃红好久没有写信给我了,你能请他们写信给我吗?老太太如果能写一封信给我,我更加喜欢了。你教她写,好不好?
    这短短的信是写给小朋友的,语气是那么亲切,既指出我爸信中没写名字和日期的毛病,同时不忘鼓励我爸要教好他奶奶写信。这正是祖父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创造力的地方。
    为了回应祖父的鼓励,时年6岁的我父亲开始教57岁的他祖母学习《平民千字课》。读到十六天时,祖父依据已学过的千字课中的生字写了一封信寄给我爸的祖母。她居然毫无差错地读了出来。我父亲这个“小先生”试验,给祖父很大的启发:以传统的观念,教育只是成人对孩子之行动;它忽略了另一面的事实——小孩也能教大人。祖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创造了“小先生制”,并题诗一首《慈母读书图》。(一)吾母五十七,发奋读书籍;十年到于今,工学无虚日。(二)小桃方六岁,略识的和之;不曾进师范,已会为人师。(三)祖母做学生,孙儿做先生;天翻地覆了,不复辨师生。(四)三桃凑热闹,两眼呆望着;望得很高兴,祖孙竟同学。(五)上课十六天,儿子来一信;老人看得懂,欢乐宁有尽。(六)匆匆六个月,毕业无文凭;日新又日新,苦口做新民。(七)病发前一夜,母对高妈说:你比我年青,求学心要决。(八)子孙须牢记:即知即传人!若作守知奴,不算中国人。从此,我的太祖母一直坚持十年学习,直至去世。
    祖父还特别强调儿童的劳动习惯,一贯主张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这对于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他在信中教育我父亲说:桃红、小桃在家,自己的事要自己干。衣服要学洗,破了要学缝;烧菜弄饭都要学,还要扫地抹桌,有益的事都要做。祖父的“自立歌”是这样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对青年人的希望和要求   我爸在文章中写道:作为老夫子的孩子,我们和他相处的日子是不多的。不在一起,书信就成了我们联系的主要工具。他给我的信是我的珍宝,宝中之宝,其中有三封信更是特别特别难忘。

    第一封信:1937年2月6日祖父从纽约给儿子们的信——写信是灵魂谈心

桃红、晓光、三桃、蜜桃:
    今天接到晓光的信,我很高兴。但是这封信和从前的信一样,好一比是干橘子,没有多大浆水,恐怕是生活有些枯燥,意义不甚充足。书信写的短,不要紧,但是要写得活泼,有力量。我愿意下次看到更好的信。我愿意当你们写信给我的时候,是你们的灵魂对我谈心。……

    第二封信:1937年12月14日祖父的信——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

晓光、蜜桃:
    昨接张先生电,知道你们已在汉口。但电文简略,是否已在汉口,抑动身到汉口去,不得而知。望你们接到这信后,即来一飞信①,说明沿途经过,现在生活,最近计划。永久通信处也望寄来。民族解放的大道理要彻底的明白。遇患难要帮助别人。勇敢的活才是美的活,勇敢的死才是美的死。晓光应当根据自己的才干,参加到民族解放的大斗争中。你在无线电已有了相当基础,希望你在这上面精益求精,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组织的地方,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把生命的火药装在大炮里,对准这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倘若把生命的火药放在炮竹里玩掉或是放在盘子里浪费掉,那是太可惜了。……

    第三封信:1941年1月25日祖父的信——追求真理做真人

晓光:
    最近听说马肖生寄了一张证明书给你。他擅自作主,没有经我看过,我不放心,故即于当晚电你将该件寄回,以便审核有无错误,深信你已经遵电照办。现恐你急需文件证明,特由我亲自写了一张,附于信内寄你。……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需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 


    这三封写给他儿子的信充分说明了祖父对青年人的希望和要求。按祖父的话说,写信是用灵魂在谈心。“民族解放的大道理要彻底的明白,遇患难要帮助别人,勇敢地活才是美的活,勇敢地死才是美的死;追求真理做真人。”这是当年民族危难,国家遭到涂炭的年代祖父对青年人的希望,也成为了我的父辈们一生的座右铭。祖父的四个儿子,陶宏、陶晓光、陶刚、陶城,始终遵循祖父的教导,在不同时期,为支持和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陶家的大家庭中,我时时处处感到陶老夫子无处不在。父辈们对祖父的敬仰,为传承祖父的事业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

真善美的爱

手足之情  

    我的父辈们彼此之间团结互助、相互尊重、患难与共。他们继承了祖父“爱满天下”的传统。他们爱心的培养源于祖父。我父辈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尤其是耶稣圣诞,祖父总要买一些巧克力糖、玩具和书籍送给他们,这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祖父创办晓庄师范为止。祖父如果不在身边时,到了圣诞节前夕,一定有一大包糖果什么的从别处寄来,里面事先都分好了,写了名字。这不是怕他们抢,而是表示祖父对每个孩子都尽了心意。我爸兄弟四人直到成年之后感情深厚,特别互相尊重,感人至深。
    八•一三抗战后,上海沦陷,当年我爸只有18岁,陶城叔只有12岁。他们不甘心在上海做亡国奴,决心到祖国的大后方去参加抗日。当时祖父出任国民使节正在海外宣传抗日。    获悉此事,祖父深为他们的安危担心,1937年12月21日祖父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晓光、蜜桃:
    今天接到你们十二月四日从汉口发的飞信,我才把十几天的挂念放下心头。我并不顾虑有代价的牺牲,只怕你们和同志们上船下船东挤西挤,扑通一声,把条性命冤枉的送掉。现在也好,得到了一些经验,知道了一点关于千千万万老百姓逃难的痛苦。蜜桃年纪太小,带在身边,太不方便。他在上海是可以不动,现在既到汉口,最好把他送到南开(四川)去,托张伯苓先生和他的主持人照应。他们都认得我,不会拒绝的。

    祖父担心陶城叔年纪太小,我爸带着他长途跋涉行动很不方便,特别是要穿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十分危险。嘱咐我爸将叔叔留在上海托朋友照顾,可是我爸绝不肯丢下弟弟,决意生死与共,历尽艰险,共赴敌后。

    祖父崇高而伟大的“损己舍家为人民”的精神,使他结识了不少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我爸他们的这次行动中,冯玉祥将军特派他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的弟弟给爸兄弟四人送来了五百块银元。正是用这笔钱爸和小叔冲破日军海上封锁线经南通、苏北泰州、从口岸乘船来到了武汉市。1937年冬,冯将军特在武昌官邸十分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兄弟两人,支持他们由武汉转移到广西桂林。冯将军他老人家又给了爸他们五百块银元,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广西省政府黄旭初主席,请黄旭初主席在他们到达广西后给以照顾。冯将军特为他们俩安排随同其部属和亲属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汽船来到长沙,再由长沙乘军事委员会的军车由长沙到桂林。爸被安排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修械所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为抗战效力,叔被安排在桂林市立初级中学初中二年级下学习。过新旧年时,冯夫人李德全女士生怕他们兄弟两人有悬念亲人之苦,特邀请他们两人到她家中与她的孩子们冯理达女士等过上十分愉快的年,吃上丰富美味的年夜饭,饭后还与他全家孩子们做游戏。冯李二老的恩情使他们俩永不能忘怀时常提起。
    后来小叔陶城在文章中这样说:“在我的三个哥哥中,以晓光哥与我相处时间为最长。1933年慈祖母病逝后,慈母病重,是他一直照料着我,即由1933年至1939年,我由八岁到十四岁,是他承担了对我的养育与教育,他还要照料病重的母亲。是他带着我冲破日军海上封锁线,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转经苏北、武汉来到了广西桂林。要不是他的保护,我将被留在上海当流浪儿,能否活到今天,很难说。因此,他不但是我的抚育神,而且也是我的保护神。我所以能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是与他对我的爱护与教育是分不开的。”
父子情深   

    我的大伯陶宏在文章中说:如果说父亲对我们有什么教育的话,恐怕大部分都是从书信以及他的生活与他的事业的体验了解,从他给别人的书信,从他的文章得到的。唯其如此,他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教育我们,但是其影响却较之所谓一般的教育更为深刻。

    祖父不但对我父辈们做人做事有具体的指导,而且非常关心他们的身体。1942年8月1日祖父给我大伯陶宏的信中说:

宏:
    ……为了要攀上真理的最高峰,为了要作最多数、最有效、最永久的服务,我向你提出如下的劝告:
(一)健康第一。
(二)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
(三)预防疲劳之休息。拿休息来预防疲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我们肺弱,你必特别小心,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

   1941年2月5日给我父亲的信说:


晓光: 
    二月三日信收到了,知道你在成都工作学习都相当满意,甚慰。你到金大听课,万望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依我看来,还是集中精神,先在研究室及厂中充分学习,等到告一段落,再到大学上课,这样便不致把身体弄坏。健康第一!你的身体并不甚强壮。学校工厂两处奔跑,颇感体力不济,务必慎重考虑。……       

                                      
其乐无穷  

    祖父与我父辈的关系是导师、朋友、和同志的关系,早已跳出了世俗的父子关系,。父辈们以祖父的事业为己任,以为祖父工作分忧为自己最大的快乐。1946年祖父去世前的一段时间,我爸一直在祖父身边做秘书工作,他是这样叙述那段难忘的日子的:“爸爸!到现在我才开始认真的回味我们在一块儿的生活,那代表人生最高意义的片断,再也不会回来了!抗战以来到现在已九年多,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我在育才工作的一年外,只是零零碎碎地几个月。就是我在育才的一年,您天天为难童将伯之呼,与柴米油盐赛跑,除工作外,也只有乘同行外出或搭车的空暇,或在那夜深人静之时,工作告一段落才能自由的畅谈。有时我已经睡了,您会来看看我有没有睡着,招呼我一声要不要出去走走,为了不愿放弃这一点最自由的耳福,我宁愿由热被窝里爬起和您还有别的兴致好的朋友漫步出了管家巷。在清新的夜色里,边走边谈。由管家巷下坡,顺着沿江马路到较场口,那夜市的橘子常是我们一天疲劳的最新鲜的補偿。两个橘子可以陪我们跑到精神堡垒。常常在这夜半觉得肚子空空,您总是请大家吃一点喜欢吃的东西,然而最宝贵最丰富的还是您给大家精神上的鼓励和进益。这一次回到上海后,虽然分别已近两年,抗战又已胜利,我们天天都见面,却更得不到畅谈的机会。您整天赶东赶西的演讲,常常一日三处,地点东西遥隔,而您又不肯坐三轮车和人力车,我们只有乘赶路和等电车的机会谈一点两点,随即停下。再加上我又有了工作了,谈话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是不可挽救的遗憾呀!堆在心里头的话越来越多,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跟您谈心请教了!读到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父子间的浓浓的亲情。我仿佛看到慈祥的祖父与父亲在热烈的谈论着工作,寂静的天空中回荡着他们的声音!我爸以精彩的文字记述下了这种快乐让我分享。”

上一篇 陶行知与我的父亲陶晓光(下)
下一篇 国家有关领导人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