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首先,请允许——一滴水向一条大河致敬!一颗星星向浩渺的夜空致敬!一株小草向宽厚的泥土致敬!一朵云向云南致敬! 1992年11月13日,因病住在北京医院的楚图南,以《冬云》为题,顽强地写就了他人生最后一首诗:“凄风苦雨日已斜,冻云如墨冷天涯;此身安得化灰烬,爝火传薪暖万家。”这首诗体现了楚图南高风亮节的品格和心系家国黎民的胸襟——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胸怀家国,情系天下,恪守初心,关注民生。 楚图南(1899年8月~1994年4月),云南文山人。楚图南具有中共党员和民盟盟员双重身份,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云南民盟省支部主委,和闻一多、李公朴等民主人士一起,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直面淋漓的鲜血。 楚图南是李大钊的学生,其早年受到李大钊等先辈的启蒙,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终身信念。1923年7月,楚图南从北京高师毕业返回昆明,临行前,李大钊特地交代他:所到之处要广泛接触青年学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任务是“广种薄收”。楚图南牢记教诲,在昆明进行了马列主义宣传,组织读书会,宣传进步思想,受他培养教育过的李国柱、艾思奇、黄洛峰、冯素陶等青年,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6年7月,民盟领导人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楚图南写下挽联,愤慨疾呼:“更坚定、更英勇地走上前去,与民族的敌人斗争,与民主的敌人斗争。”他和闻一多分别主持了李公朴被害事件的记者招待会和死难经过报告会,要求严惩凶手,以慰民心。随后,国民党特务用同样的手段,又暗杀了返家途中的闻一多。而同在暗杀名单上的楚图南因为临时改变了回家路线,才幸免于难。在当时的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风面前,在特务的冷枪暗箭面前,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死亡,楚图南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无畏地挺身而出,照常主持了李公朴先生和闻一多先生追悼大会。 楚图南风雨兼程,奔走国是,为革命奋斗了一生,探索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后来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楚图南的英勇事迹令我们心潮澎湃、肃然起敬!同时,令我备受感动和鼓舞的是,楚图南不仅是一位坚定的革命主义战士、外交家,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学者,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又是翻译家和书法家。 楚图南翻译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是《草叶集》在我国的最早译本。楚图南的翻译工作才情洋溢,充分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贡献,同时展示了他作为翻译家的专业素养和对原文的深刻理解。 楚图南的书法肇始于汉碑,脱胎于颜体,受益于爨碑,字体稳健大方,法度严谨,屈原碑林、岳飞庙等处都留下了他的墨宝。 纵观楚图南的诗作和墨宝,无一不体现出他志存高远、勤勉笃行的大家风范、高洁的风骨和端正的品格,正可谓是“诗如其人”“文如其人”,楚图南艺术创作上的成就也让世人高山仰止。 沉浸在对楚图南的追忆和敬仰里,我不禁泪水潸潸。先生内心也是有着创伤的啊,六岁失母,辗转轮番寄养在亲戚家里,边读私塾边干农活,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十几岁时才通过自己找寻,回到父亲身边。孩童时的他,一度失去庇护,在凄风苦雨中踉踉跄跄地长大,小小年纪的他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所幸,青年时期,他遇到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这时他的人生开始走向了光明,李大钊引领了楚图南的成长和进步,并亲自批准楚图南成为共产党员。 恍忽间,我感觉楚图南先生并没有离去,他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和光辉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行,给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恍然看见先生亲切的笑容,听见他和蔼的话语,感受到他的温暖和力量。 楚图南先生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根在云南; 楚图南先生是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