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是甘肃境内的一条沿着祁连山脉、长约1200公里的狭长通道。这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它曾是古代中国沟通西方世界的唯一通道。这条通道,曾经在儒家文化因战乱蒙受巨大危机的时刻,确保了中华文化的延续;这条通道,见证了西藏经过“凉州会盟”,正式并入中国版图的历程;这条通道,留下了星罗棋布的考古发现和历史遗迹,汇聚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5年,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央视播映。纪录片共十集,内容横跨两千多年,从西汉到如今,每一集对应一个主题,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河西走廊的兴衰轮回、战争激荡、文化碰撞。纪录片运用了多维度的辩证叙事艺术手法,以现代的视角形象再现并生动诠释了丝路黄金段的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实现了宏大叙事与人物聚焦的有机统一,引发了今人与先辈跨时空的情感共鸣,此片在豆瓣评分9.7,堪称不可多得的史诗级纪录片。 十集《河西走廊》,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或多个聚焦人物:刘彻、张骞、霍去病、常惠、郭荷、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曜、杨广、裴矩、李工、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王进喜……借助以这些帝王将相、皇亲贵族、文人学者、僧侣画匠、商贾工人等为刻画焦点的故事,实现了历史命运个人化、个人命运历史化的表达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集 《使者》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第二集《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轻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第三集《驿站》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疆域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四集《根脉》 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第五集《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第六集《丝路》 魏晋南北朝,因中原动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西域商人止步于河西走廊,使这里在隋朝初年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征侵扰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并在张掖举行了外交与商贸盟会。连接中原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 第七集《敦煌》 盛唐是丝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敦煌艺术最辉煌的年代。从长安来到敦煌的工匠将长安艺术带到了这里,他们在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继续开凿敦煌石窟并绘制敦煌壁画。以敦煌220号石窟的营建为例,讲述敦煌石窟如何见证了丝路的繁华并成为大唐盛世的缩影。 第八集《会盟》 河西走廊不仅连接了古代中原与西域,也连通着分处南北的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主要讲述在蒙古帝国的时代,来自蒙古和青藏两大高原的游牧部落首领在河西走廊举行了一次关于和平的会谈。随着元朝建立,西藏归入中国版图,凉州会盟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第九集《苍生》 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本集以古老的嘉峪关城为视角,讲述明清时期穿越河西走廊的东西方人士及其在河西走廊的经历与见闻。虽然这时的河西走廊已与整个国家一同进入沉寂时期,但在风雨飘摇的帝国晚期,新疆危机的爆发及振聋发聩的塞防论再次唤醒了中原统治者对河西走廊及广阔西部的重视。 第十集《宝藏》 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纪录片中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也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万丈豪情;既有张骞坚贞不渝、誓死坚守的爱国情怀,也有郭荷、郭隅、刘昞对儒家传播的无限执着;此外,裴矩历尽北齐、隋、唐三朝沧桑剧变;鸠摩罗什软禁17载,始终坚定传播弘扬佛教文化;一代帝王隋炀帝开运河,通丝路的功利千秋;不远万里去古印度取经的唐玄奘……历史上多少有着探索精神的人行走在河西走廊,在那个不知道太阳系、不知道物理定律的时代,古人探索外面的世界需要有多么坚定的信念,要克服多少困难,这种信念和探索精神让人动容。 20多位历史专家耗时一年多写出50万的学术文本,做到100%的历史还原,大量的延时摄影、航拍、中长焦镜头,完美地展现了河西走廊雄浑瑰丽的风光;希腊音乐家雅尼制作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选择了都都克笛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体现了东西方古老文明的苍凉感;片中所有的场景,礼仪、服装、道具都具有极高的真实度。无论是涉及蒙文、葡萄牙文,都经过了精细的翻译,把当时的原文翻译的文字印到道具上,每个细节都细致到位;团队辗转国内10个影视基地,拍摄了200多场情景,涉及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50多个,动用群众演员近千人次……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严谨与诚意。 《道德经》说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每一寸土地,每一粒尘沙都在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就在前几日,习总书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体会议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而河西走廊正是这部中国史的有力见证。这条地理大通道已然走过辉煌的昨天,也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南航附属高中 谭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