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服务 -> 其他社会服务
字号:
神秘的萨迦古城(八)
[发布日期: 2017-03-1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农历春节后入藏,不久便迎来了藏历新年火鸡年,假期中便决定游走萨迦。距离日喀则市区约150公里的萨迦县,地处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地区中部、雅鲁藏布江南岸。东与白朗县接壤,南与定结、岗巴两县相连,西与拉孜、定日毗邻,北与谢通门隔江相望。萨迦县政府驻地的萨迦镇则位于萨迦县城西部的仲曲河上游,平均海拔约4350米,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左右。


   乘坐了近3个半小时的大巴,终于抵达慕名已久的萨迦古城,被誉为“第二敦煌”的萨迦寺就建于萨迦县的萨迦镇。萨迦寺乃萨迦派祖寺,曾是西藏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历史及藏传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萨迦寺名中的“萨”藏语意为“土”,“迦”藏语意为“灰白色”,“萨迦”意即“灰白土”。因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岩石,长年风化如土状而得名。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发现本波山南侧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萨迦寺分为南、北两寺,仲曲河横贯于两寺之间,北寺位于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南寺位于河南岸的平坝之上。由于北寺遭到破坏,建筑被毁,现今的萨迦寺主要指南寺。

   萨迦寺的繁盛与著名昆氏家族的西藏高僧八思巴是密不可分的,现今的萨迦县每年都有八思巴文化旅游节,萨迦古城还有八思巴文化广场、八思巴路、八思巴北路等。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

   1265年,八思巴回萨迦古城居留三年,其间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

   1270年,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位于萨迦古城中部的萨迦南寺呈方形,东西长214米,南北宽210米,占地面积44940平方米,建筑结合了汉、印、藏建筑风格。内城墙四角有3到4层楼高的角楼,中部均建有敌楼。内城墙的南、北、西三面无门,仅东面正中开有城门。外城墙称“羊马城”,是“回”形土筑城墙,墙体低矮单薄,东面曾开有大、小两座城门。外城墙北面紧邻仲曲河,东、西、南三面外城墙外有护城河壕沟,护城河壕沟宽8米。

   神奇的经书墙位于萨迦南寺大经堂内的南墙、北墙和西墙,西藏有这样的典故——萨迦祖寺外墙倒塌,内墙“慧海经山”却不倒,经书墙高10米,长70多米,有700多年的历史,由8.4万部经书堆积而成,是公元13世纪法王八思巴时期,书法家用金、银、珊瑚、象牙、珍珠等各种珍贵宝石研成墨汁,在质地为青蓝色和黄色的传统藏纸上书写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巨型经书《部地甲拢》,宽1米、长2米,高60厘米,因其上下夹板由珍贵木材做成,嵌有8个铁环,又称“铁环经书”,是萨迦寺四大奇宝之一。

   放置于大经堂正中的镇寺之宝——白海螺,是元朝皇帝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礼物,相传这尊白海螺就是当年释迦牟尼初转法轮时,帝释天等天神送给释迦牟尼佛的那尊白海螺。白海螺在佛教里被尊称为法螺是佛教吉祥八宝之一,佛教中的法螺是一种右旋白海螺,螺纹顺时针旋转的为右旋螺,极为稀少非常珍贵。这尊白海螺,相传从印度到中国后就一直存放萨迦寺中,萨迦寺的僧人视其为珍宝,一般只在宗教吉日时才会捧出海螺,由高僧吹奏,信徒们相信听到法螺的声音,能消除自己的罪障。

   古城的东边是夏尔巴人集中居住的村落——夏尔巴村,夏尔巴人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夏尔巴人至今仍属中国的未识别民族之一,他们深居深山老林,过去几乎与世隔绝,后来因为给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各国登山队当向导或背夫而闻名于世,至今有不少夏尔巴人说自己是西夏党项人最后的皇裔,并且仍保持着许多内地汉族人的生活习俗。

   端坐在本波山突兀的岩石上,大口地喘着气,不愿挪动半步;脚踩着城砖瓦砾,头顶着无云的蓝天;面朝着南方,古城美景尽收眼底,阵阵凛冽寒风拂面而过,内心却异常宁静安详……

鼓楼综合支部——汤 杰

                               


上一篇 爱心行动(九)
下一篇 洁净而震撼的慰问之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