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师附中工作的29年里,每年的寒暑假,都是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1983年暑假,我从南师附中图书馆里借了一摞书,其中包括《增长的极限》。这是本厚度不大的小册子,记得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报告,作者是美国、英国、德国的几位科学家。这份报告提出了人口爆炸、粮食生产的极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工业化、环境污染五大问题。作者运用数学模型进行了推算,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最终可能超过地球能够承载的极限。看到这些,我感到十分震惊和担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基本理念在我心中萌芽。我明白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全人类必须关注的大事,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反复向学生们阐述保护环境的道理。从1982年起,我先后在南师附中的学生中,组织了气象观测、河湖水质监测、环境保护等小组,积累了较多的南京市区及部分地区的空气、地表水、降雨观测资料。我还指导高中学生写了多篇关于南京环境的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有些还呈送省、市环境保护部门。 1982年6月大学毕业有了固定的工作,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我可以适当地买些自己喜爱的书了。1985年给某报纸写文章得了稿费,用这笔钱我买了一个四层的书橱,下面两层是女儿的图书,上面两层是我的图书。2000年时,我自己买的图书约有200多本,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还有《宇宙索奇》《神秘岛》《地心游记》《三言二拍》《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福尔摩斯探案集》《牛虻》《红岩》《百万英磅》《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找星星》及一部分畅销书等。不过,有些心仪的书,还是由于囊中羞涩,不敢多买。 1998年,我因胃出血住院。在医院里,我让学生帮我借了几本书,包括《最后一个匈奴》《绿化树》《人生》《灵与肉》《废都》,在医院里细细读完了。我觉得《人生》和《灵与肉》写得比较好。躺在病床上,我突然感悟:阅读是个慢活,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读一本书、两本书,可能感觉不到什么变化,但是,如果认真阅读了两百本、三百本书,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后,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许多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对付日常遇到平庸、迷茫也有了一些有效的方式,人的心境也由此开阔起来。 2000年,我在朝天宫安品街附近发现不少旧书店,而且知道了每个星期天早晨,朝天宫有许多卖书的地摊,地摊上书卖的都比较便宜。一个星期天早晨,我在朝天宫的地摊上看见钱钢写的《唐山大地震》,翻了几页,就用3元钱向老板买下了。读这本《唐山大地震》时,我常常是流着眼泪一页页地翻下去。书中描写的1976年这场罕见地质灾害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揪心的事情、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不断地撞激我的心灵世界。一个人的行动跟他的心灵世界有密切关系。有美好的思想,就会做美好的事情;有善良的思想,就会做善良的事情;有无私的思想,就会做无私的事情。《唐山大地震》这类书促使我思想上的成熟起来,我想为社会底层的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也是因为《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从此我爱上了这类纪实文学作品。2012年看了马波(老鬼)写的《血色黄昏》,2022年看到邓贤写的《中国知青梦》,又产生如同初次翻看《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感觉。(孙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