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厚积薄发的科研专家扬子盟员徐宏彬
[发布日期: 2014-09-1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民盟扬子石化支部盟员徐宏彬,是扬子石化研究院合成树脂所副主任师,项目组长,高级工程师,2013年度公司标兵。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在聚烯烃新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斐然,可谓厚积薄发的科研专家。2013年,由他主持开发的“基于ND催化剂的液相本体聚丙烯工艺及产品成套技术开发”项目,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开发的YPR-503管材专用料实现了放量生产,累计为公司增效7000多万元。
    徐宏彬今年44岁,199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来到扬子研究院。2004-2005年,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徐宏彬奋战在扬子石化科研开发的最前沿,借助聚丙烯中试装置的研发优势,承担了多项聚烯烃新产品研发工作,培育出了YPJ-706瓶盖专用料、YPR-503管材专用料等拳头产品,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并实现大规模应用,满足了下游客户需求,并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立足于装置产能的提升和工艺流程优化,徐宏彬先后开展了多个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的研发,2014年,超细粉体工艺包在生产装置得以应用,突破了装置生产瓶颈,使得公司塑料新产品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新产品的研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徐宏彬经历了痛苦的蛰伏过程,化茧为蝶,百炼成钢。就拿拳头产品YPR-503管材专用料来说,加入过多的乙烯会导致聚合物发粘,生产难度大,且产品的冲击性能低,这些都影响工业化装置长期稳定运行,甚至造成非计划停车。作为项目负责人,徐宏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始终认为,科研工作就是要不断面对困难和挑战,收获到的成果才最甘甜。他和项目组的同事一起,在聚丙烯中试装置上进行了反复多次的试验,对YPR-503管材专用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持续细致的优化,成功解决了长丝料及大颗粒等一系列生产问题。市场是风向标,市场也是试金石。恰好,持续低迷的管材料市场在2012年下半年迎来了转机,这个产品的性能得到了全面完善,蓄势待发地抢占了市场先机。2013年,公司适时进行了放量生产,年产量达到2.5万吨,成为当年少数几个实现盈利的牌号。
  对徐宏彬来说,聚丙烯装置工艺流程的优化颇具吸引力。“一个工艺上的小改动可能会带来装置几千万的效益,问题是怎么改。”以往,聚丙烯装置加入高含量的乙烯就会造成粉料粘连、结块粘釜,制约了高端聚烯烃专用料的开发。能不能有一种方法使得反应釜内的粉料不发生粘连呢?一次,徐宏彬在家里吃饺子,他发现生饺子也会粘在一起,但是如果裹上一层面粉,饺子就会立即分离。受到这个启发,他提出了“利用超细粉体制备高乙烯含量共聚聚丙烯”,经过两年的研究开发,完成了工艺包编写,拿出了工业化生产方案。2014年春节过后,这项技术进行了首次工业化试运行,攻克了共聚反应器加入乙烯后发粘的技术难题,大幅提升了聚合物产品性能,为后续开发高乙烯含量的高端聚烯烃产品打下了基础。该技术属于中石化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并申请国家专利2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
  锲而不舍,厚积薄发,这就是徐宏彬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追求和境界。

扬子支部 孙喜华

上一篇 退而不休更优秀
下一篇 《非常经典 卞晓艺书法作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