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行走在支教的路上
[发布日期: 2013-10-2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记南师大附中民盟盟员孙宁生老师

     支教,是许多有爱心的人们一生中曾经做过的事:或捐钱或捐物。更有许多有爱心的教师,曾经到过贫困地区,为孩子们上过课,为老师们开过讲座。但是,这样的支教在孙宁生老师看来,只能算作是短时间“空降”送教,是单向的,他的梦想是“接地”支教,即直接在我国中学教育的低水平环境中工作,既了解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同时也将教育教学的一些新观念和新方法,向贫困农村中学的师生们传输,主要是双向的。
    孙宁生老师的“接地”支教整整蓄谋了三十多年。2011年1月,年满60周岁,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站了31年孙宁生老师办好退休手续后,就挤上了1月13日的155次列车,42个小时后抵达云南曲靖。孙老师此行的目的地是曲靖茨营希望中学,茨营离城40多里,要到城南农村客运汽车站乘坐农村公交车,来回需要三个小时左右。
当孙老师终于来到茨营中学门口的时候,五十来岁的门卫拦下他要求登记并说明来意。孙老师拿出工作证和身份证让他审查,他有些怀疑:“谁派你来的?有教育局的证明吗?没有证明,我知道你想干什么?”孙老师说明来意:想来支教,想捐赠一些图书。

“建一座乡村图书馆,让孩子们有书读”

    孙宁生老师要做的,并不是“捐赠”一些图书那么简单,他一直有个梦想——建一座乡村图书馆,让孩子们有书读。
    到达茨营中学后,孙老师找到王德寿校长开始谈到正题。他说,“我觉得实现我的愿望虽有困难,但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我准备在2月24日前筹集200~500本可供初中生阅读的图书,并运到茨营中学,争取在三年内使图书的总数达到2000本,使全校2000名学生平均每人一本,并且由我本人担任图书管理;同时,想法筹集一些旧电脑,但我没有把握列出时间表来……”王校长对旁边的两位主任说:“那样我们就可以开电脑课了。”
    虽然多次去过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但到自己要创办图书馆时,有好些事还是不熟悉。一个2000学生的学校图书室,究竟最低限度需要有多少本图书呢?至少要有2500本吧,每个学生手中一本,还要有一些做机动,并且可供借阅的书学生不一定都喜欢。现在能筹集到多少呢?孙老师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粗略的清单:自己能拿出120本左右,南师附中图书馆准备撤架的200本旧书,全校教职工志愿者有34人,如果每人捐赠5本则有170本,发动三个年级学生也许会筹集到1000本……一算账吓一跳,这才1400多本,还差1000本!想到这里,他连忙拨通南师附中校办刘少青老师的手机,向他说明上述情况,并请他在附中布告栏里发一条倡议:希望教职工尽己所能,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捐给茨营中学,一本不嫌少,百本不嫌多。图书最好是三类:科普读物,能增加农村学生的知识;励志书籍,使农村学生建立自信;中外名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2011年1月24日,孙老师到南京西站货运处打听了一下,货物从南京可以托运,每公斤运费约3元,另外每件还要收8元的搬运手续费。为了能将书运到火车站,他去金桥市场买了个可折迭的小推车。回到家后,就把自家书橱里可供初中生看的书挑了出来,加上《读者》、《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大约有100本。这些书装了两个纸箱,还挺沉的。他把家里的几十张3寸电脑磁盘也装进纸箱,旧电脑会有的,这些磁盘也能派上用场。孙老师提醒自己,将选书标准一定要告诉刘少青他们,要把好事做好。
    1月26日,两箱书拉出家门,孙老师发现小车竟然被压得变形了。他选了辆人不太挤的16路公交,双手提起小车,拖上了汽车的踏板。在托运处过磅,一箱书重16公斤,运费加搬运手续费50多元。
    1月27日孙老师又到了江苏教育出版社,拿着民盟开的证明,经过社长等人签字,终于拿到了几十本《初中生美文选编》和《蒲公英丛书》。
    1月27日11点时,刘少青来了,他把5个箱子放进汽车后备厢,运到了南京西站。托运处的杨师傅告诉孙宁生老师,25日托运的那箱书已经到贵阳了,今天的这几箱过了年就能到曲靖。5箱书重109公斤,费用340元。
    图书有了,放置图书的屋子还是个问题。茨营中学王校长在学校找到一个小空地,答应让孙老师建个活动板房。孙老师将对房屋的具体要求归结为:防雨、防风、防鼠,采光要好,接缝处铁皮不能有毛刺,室内能按电灯。2月26日,一位建筑公司的徐工经过丈量后告诉孙老师,房子有52平方米,3月5日可以完工。孙老师很高兴,郑重地在设计图上签了名。
    面积比预想的大了,造价也要增加。幸好孙老师早有预见,让学校财务科将他的住房公积金打入了退休工资卡上。孙宁生老师说,住房公积金用来建活动房,专款专用,天经地义的事。
    2011年3月5日,是孙宁生老师工作时间最长、但也是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盼望许久的活动板房图书室终于开工啦,而且当天竣工!这肯定是世界上工期最短的图书馆!
    3月5日活动房搭建完工的当天,孙老师就开始将分散在学校行政办、教务处及他的住处的约5000本图书和杂志一箱箱搬入,接着又有南京一中老三届校友、南师大附中、南京大学等几批数量都是千本以上的图书运达,52平方米的地方竟然被占了大半。3月7日,他在曲靖采购的书橱运到,图书登记工作就开始了。
    首先对图书进行清理和分类。一是要把图书与杂志分开,二是要把少儿类的与适宜中学生看的书分开。少儿类图书他准备送给曲靖市罗平县旧屋基希望小学的布依族的学生们。三是将图书中的破损书拣出,能补的修补一下(他事先已买好胶水、透明胶带),并将部分并不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也拣出来。
    图书分类的问题孙宁生老师考虑许久:茨营中学不可能派专人来管理,一旦他离开,这所耗费众多精力的小书屋就可能瘫痪,因此,图书的分类、登记、上架、借还等事项,必须是初中生都能懂、都能干的。他最后决定采用最简单的按书名的字母顺序分。每本图书,都要填写一张登记卡,卡上有书名、作者及书价三项,登记卡就夹在每本书中。建好卡的书还需录入电脑,制成Excel表格。截至4月1日下午3点钟,建好卡、录入电脑并且上架可供借阅的图书已有2467本。这已可保证茨营中学的所有师生每人借一本。
    为了发挥图书的最大效益,在每个班借书之前,孙宁生老师都有个简短的讲话。“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希望书屋借书。现在已经上架的近2000本图书,是全国许多地方的热心人捐赠的,孙老师也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整理。希望大家要爱护图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凝聚了全人类千万年来的知识、技能及做人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什么,我又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你就能在思想上成长一点。时间长了,你就能逐渐成熟起来。”
    “4月22日是世界读书日。可能我们绝大多数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这种活动。我觉得,茨营中学的同学们应该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不比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城市中学的学生差。因此,我要求大家读完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把自己悟出的道理,用笔写下来,二、三百字,七、八百字都行。孙老师将给所有写读书心得的同学发奖,奖品是一本练习本。对全校写得最好的十篇读书心得,我将带到北京去,向有关杂志社推荐,争取能在这些杂志上发表。茨营中学学生的文章,肯定会登在这些杂志上的,因为我们许多同学的感悟、心得,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是真实的,是具在极大震撼力的。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中的许多人,会以实际行动,去一步步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去完成我们人生的追求,给自己带来希望,给家庭带来希望,给家乡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希望,这就是孙老师为什么要跑上五千里到茨营来办希望书屋的目的。我坚信,同学们绝不会让孙老师的愿望落空的!”

从云南到贵州,从初中到小学

    2013年1月17日,孙宁生老师赴上海参加田字格助学的年会。在18日的田字格助学会议上,他收到了由田字格助学的负责人肖诗坚签名的聘书:担任贵州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田字格小学校长。孙老师和其他志愿者们先看了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的有关录相。看完这十多分钟的录相,孙老师又一次被震憾,在上海的两夜,他总共只睡了6小时,河边村124个回族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他这几天主要考虑的事情。
    1月18日孙宁生老师与6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奔赴威宁哈喇河乡,组成田字格小学的首批教师,准备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圆回族孩子们的读书梦。
    从茨营中学到田字格小学所花的时间可能要30多个小时,在途中还要住一晚。2月17日上午他们到达田字格小学。学校座落在一个山坳里,离陈家冲子大约4、5公里。那里没有手机信号。估计学校的海拔高度约2500米。
    孙老师一行到达田字格小学不久,有几个建筑工人也到了。工人们说初八开工, 17、18这两天把6间教室的水泥黑板做好,然后清理建筑垃圾。孙老师实地观察后,觉得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还有:
1.通电。目前是从清真寺临时拉了根电线,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安全。需要埋电线杆、布线安装电表、教室里安装日光灯和插座,保证每个教室里都通电。
2.平整场地。教室前面的建筑垃圾很多,他和支教的志愿者们可以带领四、五年级的学生们利用下午时间干这活。如果能清理出50-60平方米的平地,升旗和体育课就有地方了。
3.通水。用管子从山上接泉水,用水缸储水,解决教师生活用水及学生中餐。
4.改造食堂。目前是借用清真寺的一间土屋当食堂,卫生条件不好,需要修理一下,室内可能要重新粉刷。
    28日晨6时,孙老师起床烧早饭和烧热水。不到8点,已经有不少学生到校了。各位班主任组织学生,将存放在清真寺等处的课桌椅搬进还未完全竣工的教室。那些身体只比课桌高一尺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搬起桌椅来,都兴奋地说“不累!”
    8点20分,孙老师到各班看了看,学生们到了95%,还有些家长也到了学校,站在教室外面看他们上课。建校的地皮是几位村民及清真寺捐出的土地,校舍向东南方向延伸出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坡地,这就是他们的操场。
    3月1日田字格小学正式上课。学生们早早到了学校,除了背着书包外,每人还捧着一根根树棍。因为学生中餐在学校吃,但学校没有买煤的经费,只能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柴禾来。中午12点20分上午    课程结束,学生们按年级排队到食堂打饭,老师们帮助炊事员分菜。学生打完饭后,老师和炊事员才吃饭。师生的伙食完全一样,每天一菜一汤,饭不够可以添。老师每人每月交100元中餐伙食费。
    田字格小学教室盖起来了,但是现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最主要的就是没有操场。孙老师想出的办法是发动家长,平整操场。他召集家长开会,说“我们老师和3、4年级的同学已将建校时剩余的木料、钢筋清理了,又把散落的砖块集中搬到边上,总算有一处能让孩子们活动的场地。不过,这片约200平方的场地高低不平,高低相差1米5左右。如果要整平坦,标准高一点的要花工240个,即使按最低标准,也需要100多个工。我已经63岁,干体力活已不太行了,其他老师们每天要上课,能抽出的时间有限,单靠我们和学生估计要两年才能完成。因此,我恳求家长们再帮一次忙,把场地平整出来,让学生们能有个做早操、打球、跑步和游戏的地方,我谢谢大家了!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我想请家长们星期六上午9点半来,干到下午3点。第一次定在3月23日,先把教室面前约6米宽的地方整平,3月30日和4月7日再想办法运些石块和土来,把南面部分填高,减少高差,学生们做操、打球、游戏就有个相对平整的地方了。”
    在田字格小学工作一个月后,孙老师在日记中写道,“我对自己这一个月工作的评价是:工作努力,学生和家长欢迎,学校体育活动多样,但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工作努力表现在我从不睡懒觉,每天6点半前就起床,晚上10点半睡觉;只要老师们有事,我就去代课;只要有空,我就去平整操场,双休日时和家长们一起建校劳动,我这个63岁的老头子比大多数村民干得都多。为整修学校的水龙头,我曾经一天三次被水浇湿衣服;搬运脚手架时,左手被扎三个洞,右手腕被划一道口子……我一向认为,问心无愧是人生最好的护身符,所以,我现在生活的很坦然。”

平凡琐碎每一天


    无论在云南还是贵州,孙老师的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在贫困的山区,支教有时候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有“技术含量”,更多时候,孙老师像一位农民,默默地耕耘在他的土地上。

    2011年5月19日,平凡的一天,孙老师在日记中记下他这一天的流水帐。
5:40起床,用电饭煲烧稀饭,下楼拎水,洗漱。
6:00做自编的健身操,到操场跑步(800米),给种下已一个月的扁豆、南瓜浇水。
6:40初一、初二学生做早操时,跟初三(9)跑步,学生跑800米,我跑400米。
7:00吃早饭,洗衣服,打扫图书室(先扫后拖),同时听“新闻纵横”。
7:40在扁豆、南瓜地除草。
8:15行政办王书帮老师来到活动房,我们共同商量如何劝说初一(7)王雪瑞不要停课干农活,决定下午抽时间到该学生家,同时做母女俩的思想工作。
8:40到茨营买菜(土豆、西红柿),到“糊辣鱼”小吃店拿老板娘帮忙买的鸡蛋。然后到茨营邮局查看我的邮件。
9:20在图书室整理图书,将昨晚还的书一一归架,“世界民间故事”破损严重,用胶水和透明胶带粘好。清理还来的图书并上架,有三本还来的书没有了登记卡,如果被丢失了还要补卡。
9:45课间操时间,将长白县新房子中学的19封信交给初三(9)的施慧和曾筝,让她们发给班上同学,看看要不要回信。
10:00按包裹上的寄件人电话,给长白县新房子中学的孙阳打了个电话,感谢他对我和茨营学生的关心。孙阳是个毕业才两年多的年轻教师。
10:15将《少年文艺》和《新发现》、《小哥白尼》3种杂志上架,学生们对这些杂志兴趣很大。《读者》杂志占书架的层数太多了,将400本左右的《读者》捆扎好,放在书箱里,书架上留下约200本《读者》。
10:40淘米、洗菜,电饭煲插上电源烧中饭,听收音机报国际新闻。
11:00在电脑上继续写“我的云南支教生活(十八)”,大约已写了2500字了,把1004、0906两个班的借书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后,与前几天的统计汇总成表,插入到文章中。
11:20接电话,来电显示不是国内的。他是我2001年教过的学生,询问茨营中学情况,问我是否仍在云南,又问贫困生情况。
11:40吃中饭。
11:50到学生食堂观看买饭秩序,没有人插队。没发现只买饭不买菜的(特困生的标志),问一位1009班的学生,他买了半斤饭、两样菜,花了4元。
12:05学生志愿者到岗,有一人请病假。分配任务:李雪莲负责杂志的借还及1006班借还书,其余两人分别负责1007、1008与1009、1010班。我四处查看,并告诉学生应该到哪个管理员处还书、借书。有人借书证找不到了,我用一本黑皮笔记本临时登记。
12:50图书室里估计挤进了70人,我把东西两边的门都打开,给室内通风降温。
13:10提醒学生借书时间还有10分钟,关上西门。
13:25让志愿者管理员回班上课,我清理图书室,将还的100多本书放回架上,从地上捡到一个借书证,是0901班的。
14:15接听电话,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书库项目部的张艺主任询问贫困生情况,称已收到我发去的名单,想核对一下哪些人已得到资助。约定星期五下午14:30通电话,进行名单核对。
14:50学校几位老师来借、还书。有老师提出,纪实文学少了一些,《新华月报》怎么没有2011年的。我答应想想办法。
15:10到政教处与王书帮老师会合,他说王德寿校长也想去王雪瑞家。我身边有现金1000元,又带上几斤苹果、《新华字曲》和《英汉词典》。
15:15王德寿校长、王书帮老师、政教处蔡老师、王雪瑞和我,乘车到王家营村。
15:30王家营45号王雪瑞家,王雪瑞妈妈春节前因车祸头部、胸部、左腿数处受伤,头部缝14针、胸部二根肋骨骨折、左小腿粉碎性骨折,但因肇事车逃逸,无人承担数万元治疗费用,王雪瑞上初一,哥哥在曲靖上高三,家中因盖房尚欠5万元,经济拮据;经医院治疗,母亲小腿目前不能着地,生活不能自理又无人照顾,家中农活也无法处理,才想让王雪瑞休学。几位校领导再三劝说。我也向母女俩表示:当前孩子的前途最重要,王雪瑞和她哥哥都是能读得进书的孩子,耽误就可惜了;家庭遇到的飞来横祸令人同情,最困难的时候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已经熬过这一关了,再咬咬牙,等伤口完全恢复,日子就会逐渐好起来的;王雪瑞的哥哥即将高考,如果能考上大学,肯定能申请到助学贷款;南师附中的高三学生和退离休教师协会已在捐款,帮助你们解燃眉之急。我递上了1000元现金,表示还有1400元很快就到,当前是赶快治病。我再三强调千万不能让王雪瑞停课。王雪瑞的妈妈是个明事理的人,她答应让王雪瑞继续到校上课。王德寿校长也是这个村子的人,按辈份王德寿校长还是长辈,他说去找找王雪瑞的叔叔、伯伯、姑妈等,让大家帮忙把秧栽下去,这季蚕就不养了。
16:20整理书架上的杂志,4000本杂志被翻得乱七八糟,得想个办法,能不能每个书架贴上标签,注明杂志名称?
17:00忙了半个多小时,杂志只能算基本整理清。头脑不太清楚了,边烧晚饭边在电脑上玩“蜘蛛纸牌”,三次中两次成功。
17:15学生晚饭时间,到学生食堂观看买饭秩序。总务主任值班,男生队伍有人插队,被拉了出来。总务主任说,最近一段时间,买荤菜的学生多了起来。我说这是好现象。
17:30借书时间,9、10两班来的人多。初一9有个学生悄悄告诉我,班上又有人辍学了,孩子挺懂事的说:“连借孙老师的书也不还,不像话。”
18:00虽然再三催促,还是有人拖拉了5分钟。我让志愿者回班上课。我抓紧时间吃了晚饭。
18:30散步。
19:00将还的书和杂志上架,在放书的纸箱中找到多张书卡,有的能找到原书将其夹入,也有几张找不到。
19:20在电脑上继续写“我的云南支教生活(十八)”,必须在明晚之前写好,不然周六就无法传回南京。
20:00读《毛泽东的读书人生》,这是我见过写毛泽东生活的书中最好的一本,有大量的史料,作者臆想编造的部分很少。
21:00在校园里看星,大熊座十分清晰。想找找北落师门,猛然记起,那应该是秋末才能看到的亮星。晚间温度下降,竟有丝丝凉意。
21:20看王小波《我的的精神家园》。
21:45学生下晚自习,我也洗脸上床。听了一会收音机就熄灯睡觉了。

“身体力行地支教,是我一辈子的梦想”

    退休支教三年多了,常有有问孙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孙老师回答说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对于农民、农村的感恩和回报,回馈社会。说到感恩,我觉得只有真正经历苦难,才能真正懂得人、人性和雪中送炭,也才能知道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在宝应农村插队时是我最困难、最孤立无援的时候,那时宝应夏集的乡亲们一次次帮助我。虽然现在宝应的经济条件好了,不需要我的帮忙了,但还有成千上万的西部地区的农民,经济上、教育上面临着困难。现在我退休了(有时间),平时经常锻炼身体(有体力),退休工资也不少(有经济基础),应该为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是出于一个有健全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良知。我上了12年的学(小学6年,中学2年,大学4年),教了31年书,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今中国社会经济处于急速变革时期,中国地域间的差异在增大,区域教育差距也在扩大,我有责任为缩小这些差异做些事情。”
    “第三,是履行一个民盟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我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就是因为敬佩民盟中的大批有健全人格、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兴旺做出巨大贡献的知识分子,像张澜、李公朴、闻一多、陶行知、费孝通、钱三强、华罗庚等,他们是我的楷模,是我的老师,是我仿效的榜样。当年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李公朴、闻一多把鲜血洒在云南的土地上;华罗庚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倒在教学的讲台上。我,一个民盟盟员,一个教师,一个亲身听过华罗庚、费孝通讲学的知识分子,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为农村贫困孩子做些小事、为民盟的“烛光行动”添一支蜡烛呢?!”
    南洋银行总裁曾小平先生见到孙宁生老师带去的茨营学生的读书心得,深有感触地说:“我从资金上支援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已有多年,像孙老师这样只身一人到贫困山区建图书室,实在令人钦佩。”
    确实,这样身体力行的支教是要付出身体的代价的。到茨营后的两个月,孙老师体重下降10公斤,原因主要是吃不饱!由于刚刚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有三分之一的日子不能做到按时进餐。有时到曲靖城里运书和电脑,一来一回要4个小时左右,中饭要到1点多才能进口,晚饭则要到晚7点以后。而且学校的菜太辣,孙老师有咽炎不敢吃,只能到茨营街上的小吃店吃不放辣椒的面条。毕竟60多岁的老头子了,搬运二、三十公斤的一箱箱图书后,累得腰酸背痛,只想坐在地上歇歇,等缓过劲来,再花15分钟走到茨营街上,早已过了吃饭时间。
    饿肚子对城里人来说可能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孙老师又一次亲身体验了约2个月。孙老师曾说过:“只有真正经历苦难,才能真正懂得人、人性和雪中送炭,也才能知道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三年自然灾害的1959年到1962年,下乡插队的1969、1970两年,他都常常吃不饱。没想到,2011年他又一次尝到了饿肚子的滋味。
    2011年3月6日,孙老师在图书室西北角用书橱和装书的纸箱围出一块约5平方米的地方,放了一张床和一只电磁炉,这就是他的卧室兼厨房。西红柿下面条就成为最主要的正餐。4月12日茨营中学分给他一间教工宿舍,约50平方米,用砖隔成三间。经过几天的整理、粉刷,他将其中9平方米的一间做厨房,又买了一只小冰箱,将图书室里的炊事用具全搬到新宿舍。4月中旬,他的饮食开始正常,此后再没有饿过肚子了。
    孙宁生老师一直强调要做一名快乐的支教者。他在日记中写道:“回忆起这380天的生活,我感觉到,这是60多年来我活得最充实的一段时光,也是我一生中幸福指数最高的一段时光。”
其实,孙老师的乐观、简单由来已久。从1982年自愿到中学任教,他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所有111年历史、全国著名中学里工作31年,就一直在探索和推广地理教学的谐音记忆法、实行“让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喜欢我教的学科、喜欢我们的学校”的理念及做法, 1985年起参与编写教材并开设的《天文》、《旅游地理》、《环境污染》、《灾害地理》、《野外生存》、《高中生口语表达》等校本选修课。在南师附中,孙老师一直是学生眼中乐观、宽容、博学的“孙爷爷”。孙老师的支教经历也有些年头了。1987年3月到六合县横梁中学支教以来,先后到江苏、安徽、浙江、山东、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短期支教, 2000年确定退休以后到农村支教。十年时间里他在方方面面进行准备,包括每星期爬山锻炼、饮食上吃粗粮、睡硬板床,以及利用假期到全国各地农村考察,寻找需要他自已和夫人能长期呆下去的农村学校。
    到云南曲靖仅十一个多月的时候,孙宁生老师就到过大约80个学生家进行家访,与300多学生进行过单独谈心,批改过650多篇学生的读书心得,替30多位学生修改过信件。这是他真正喜欢的“接地”支教。
    在2007年,民盟中央提出了烛光行动,全称是“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孙老师觉得,“烛光行动”这个名字提得实在,也很形象。他说,“因为贫困,支教的地方可能没有电,所以需要烛光,我现在所支教的茨营中学经常会停电,我的办公桌和床头就备有蜡烛;与阳光、灯光相比,烛光的亮度有限,但是烛光能在最黑暗的地方给人照亮前进的路;烛光也是代价最小的光源,至少是代价最小的光源之一。这几年来,我曾参与和组织南师附中民盟支部的盟员参加一些由南京民盟市委牵头的烛光行动。我觉得,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也能创造出一些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我愿做这样的烛光,不仅过去愿意、现在愿意,将来也愿意。和我的盟员同志相比,我这支蜡烛可能跑的远一些,点燃的时间也许会长一点。我坚信,烛光多了,也能照亮一大片地方的。”

南师附中支部 张南 保志明

上一篇 年轻的优秀教师——孙佳颖
下一篇 春风入夜 不教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