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我创作《秦淮胜迹图》的经过(上)
[发布日期: 2010-11-0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孙元亮按:我市著名画家孙元亮先生用25年时间创作的16米长卷——《秦淮胜迹图》,以明代南京城市的民俗生活、四季风光和历史胜迹为笔触,全面表现 “古秦淮”的城市文化,呼应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成为世博会唯一特许书画类作品。本期《活页》邀请孙元亮先生对长卷创作进行了回顾,以飨读者。

  

    秦淮河是横贯南京的最大一条内河,历史上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都发生在这个流域,秦淮河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南京的历史。1985年,我在南京教育学院艺术科进修,那年春天到秦淮河写生,对这条历史名河,产生了莫大兴趣。

  当时,宏大的秦淮河整治工程已经开始,目标是建设国家级旅游景区,但古时的秦淮河是什么模样,许多人还都不清楚。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反映民俗风光的著名全景式长卷画作,如宋代《清明上河图》,清代《姑苏繁华图》等,而号称七大古都的南京,建城史也近2500年了,但却没有此类大型画卷。于是我萌发了创作冲动,画好古代秦淮河,反映南京历史,宣传古都南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当我把这个愿望告诉老师杨建侯教授时,他非常赞成,鼓励我说:“这个创作值得搞,与其画一千幅重复劳动的画,倒不如搞一两幅有份量的代表作,一个画家是要靠几张有份量的代表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在省中医院住院治病的赵良翰老师也说:“我很高兴!一个人一生中能搞出一张大作品就不得了了。画这样的画,境界要‘远’,希望看到你的作品成功。”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正式踏上了历时25年的《秦淮胜迹图》创作道路。

   1989年春节,我带着《秦淮胜迹图》初稿,去给父亲生前的老领导、曾任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的朱启銮先生拜年。他看了我的初稿后说:“你准备画秦淮河的创意很好,但工程很大,困难很多,恐怕凭你个人有限之力难以完成。建议去市文联、美协汇报,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朱启銮先生的建议,体现了他对南京文化发展一贯的战略眼光。

   遵照他的思路,经过不断努力,我得到了省、市、区和单位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创作《秦淮胜迹图》从原本我个人的活动转化成了南京市的一项文化工程。

   我作为教师必须要完成学校的工作量,作为鼓楼区政协副主席和民主党派成员必须要履行职能参加会议和活动,还要具体负责区政协委托我管理的一所业余学校,作为江苏花鸟画研究会的负责人和会刊主编要完成份内工作,作为一个写意花鸟画家还要应付各种展览会的约稿和社会活动,所以当年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时间。令人欣慰的是,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耀华、副市长张连发、市美协主席黄丕谟、市、区教育局领导和市第五十中学校长、书记们的大力支持下,这一困难终于得到妥善解决。陆续批给我总共4半年时间的创作假,再加上平日的空闲时间以及周末和教师的寒暑假,使我有了创作时间的保证。

   1989年12月22日,由民盟南京市委出资赞助,在市政协大会议室举行了《秦淮胜迹图》(第一稿)观摩会。画稿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和支持,我还受到省、市领导李执中、张耀华、胡序建等的接见,中国书画报、中国旅游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对此都进行了报道。观摩会后,我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推敲,于1991年完成第二稿,1994年完成第三稿。由于得到鼓楼区政协主席于顺浪和副主席钱汝霖的帮助,获得赞助费,我带着张耀华的推荐信,于当年9月携长卷赴京“赶考”。

   1994年9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北京中南海含秀轩接见了我并观摩了《秦淮胜迹图》,对我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评价道:“这将是历史名作,可以和《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并表示要打电话和省委联系,帮助解决将来的宣传和出版事宜。9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全国书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在全国佛教协会接见了我,并在欣赏长卷时连连称“好”,愉快地题写了画名。经常国武先生介绍,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沈玉成教授的帮助下,求得了全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的画名。同年10月9日我赴苏州,求得国画大师、省美协原主席、省国画院院长亚明先生题写的跋文:“神气生动,壮观入微,妙哉,乃近代江南难得精品……”,他指出“风俗画题材宋有《清明上河图》、清有《姑苏繁华图》、这一百年就是《秦淮胜迹图》”。著名画家陈大羽先生看了画后说:“此长卷不仅可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在内容的丰富和繁杂,构图的多变方面都有胜于《清明上河图》之处。”经邵力子先生侄女婿孙家轩先生的推荐介绍,身居台湾的国民党资深元老、百岁老人陈立夫先生也为长卷先后两次题跋:“有恒”及“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世界人类”。 1995年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在副省长金冬青陪同下在中山陵宾馆接见了我,十分高兴地欣赏了《秦淮胜迹图》长卷。1996年1月21日,张耀华和市四套班子领导在江苏议事园一起观看了《秦淮胜迹图》,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后经过数度反复修改,“争脱名利枷,闯破荣辱关”,于1995年底完成第四稿,1997年9月完成第五稿。1998年5月2日香港文汇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历史烟云,文化长河,孙元亮的〈秦淮胜迹图〉》和画作局部。同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壮观入微写长卷——孙元亮和他的〈秦淮胜迹图〉》。

  1998年10月18日《秦淮胜迹图》特展在省美术馆展出。出席开幕式的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耀华、省政协副主席徐英锐、市政协副主席诸吉炤等领导,省文化厅副厅长赵绪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著名画家黄养辉、李亚、陈修范、刘菊清、陈世光、王长富等参加了开幕式。展览的盛况,先后由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盟讯、南京盟讯、金陵晚报、服务导报等进行了报道,江苏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孙元亮与秦淮胜迹图》。展览期间,经张耀华联系和省轻工业厅副厅长顾信介绍,苏绣大师顾文霞代表苏州苏绣博物馆亲临展厅观看并和作者签约购买版权,以后用时一年完成了苏绣版《秦淮胜迹图》的研制,并于2003年赴法国参加中国年江苏工艺美术摄影精品展。

   此后5年,我的改稿工作却裹足不前,难有大的突破。2003年5月,华夏大地“非典”肆虐,人们避灾静待家中,而我由静生动,创作思路豁然大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大改50余处,小改不计其数,特别是增补了明代龙江宝船制造厂的段落,补充了明代对外开放交往的重要史实。

   2003年,省文化厅江苏文化名人资料档案馆为我建立专档,收藏了《秦淮胜迹图》(局部)。《秦淮胜迹图》的创作活动也一直受到市文联、市美协的关注和支持,我向市文联党组书记张玉宝多次进行了汇报。后经过市文联的推荐,2007年《秦淮胜迹图》被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确定为南京市重点美术作品。

    2008年5月16日,市文联举办了《秦淮胜迹图》创作讨论会,组织了画家、美术理论家、文学家和民俗学家等20余人对我用5年时间修改的《秦淮胜迹图》第六稿进行观摩、讨论和研究。会后我努力把大家的意见落实在新改稿中,一年后完成《秦淮胜迹图》第七稿。

    2009年春,北京金海雀文化公司老总陈明来宁和我联系,准备将《秦淮胜迹图》打造成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礼品。取得我的同意后,金海雀公司派人到上海世博会筹委会去 “申办”。当时积极参加的画家很多,上海的表态是:“不为书画家的炒作提供平台”。最后只有《秦淮胜迹图》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批准的特许书画类作品,其理由为:“批准《秦淮胜迹图》为上海世博会特许艺术品,是因为该作品精彩再现出中国明代古都南京的民俗生活、自然风光和历史胜迹,将古代的秦淮文化生动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其内容又与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

   此时距上海世博会开幕只有8个月了,留给我进行绘制和后期工作的时间很少了,要进行许多诸如电脑扫描、修稿制版、印制装裱、联系组织、新闻发布、宣传报道等等事项。而在第七稿中,除建筑、人物画得较为精确外,其它部分显得较为简略,正式落笔时需较大的调整和充实,但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要返工。时间太紧迫,进度无把握,故精神压力特别巨大。再者我的精力非当年可比,还有多年伏案造成的颈、肩、背等多处劳损。面对诸多困难,我一方面自我精神调节,积极治疗锻炼;一方面减少社会活动,加紧修稿绘制,真正进入了“心无二用、闭关修行”的境界。2010年3月16日,《秦淮胜迹图》完稿,随即赴京研制,终于成功制作了精美典雅的高仿长卷。

   2010年4月20日,秦淮区政府在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举行《秦淮胜迹图》全球首发仪式。大型历史风俗画卷《秦淮胜迹图》借助现代技术,转化为大批量产品面世。画卷画面从方山开始,从通济门、上水门、淮青桥、桃叶渡、文德桥、夫子庙、学宫、贡院、商业街、武定桥、聚宝门、长干桥、报恩寺、雨花台直至石头城,数十里秦淮景色尽收眼底。除去山川、建筑、舟楫、车马外,仅图中各式人物就有2500余人。南京日报、周末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都市文化报、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报及江苏、南京及上海多家电视台、电台都对这项活动进行了报道。

   恰逢天时,占尽地利,求得人和,当初我在秦淮河边的愿望,经过25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未完待续)

上一篇 我创作《秦淮胜迹图》的经过(下)
下一篇 诗歌的南京,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