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让大坝远离裂缝” ---读《朱岳明同志纪念专刊》有感
[发布日期: 2010-10-2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记得几年前曾在网上浏览过一篇关于“三峡大坝出现裂缝”的新闻,当时的惊恐还潜伏在内心。前不久,在省民盟开展的向河海大学教授、民盟盟员朱岳明学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中,我读了纪念他的文章,才知道防止和修补混凝土出现裂缝原来是水利工程的一门专业,而朱岳明一生的追求就是“让大坝远离裂缝”。

    “让大坝远离裂缝”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让我细细品味,从朱岳明教授52岁的短暂人生,我似乎悟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如果将事业比作大坝,筑牢知识的根基,才能远离裂缝;如果将道德比作大坝,拥有美好的德性,才能远离裂缝。朱岳明做到了!

    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朱岳明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忘我工作,崇尚对科学和真理献身追求的精神,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洋溢的是一种蓬勃向上,一种奋发有为,把浪费的光阴抢回来,把百废待兴的科技事业振兴起来,成为一代大学生的普遍共识。尽管我没有读到回忆他在大学期间怎样废寝忘食地学习的文章,但是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在教室埋头读书、向老师虚心请教的身影。可以想象,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部公派留学资格,在1981年就踏上了前往欧洲求学之路的,一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学生。朱岳明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先行者。

    他在国外的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夜以继日,书中也少有提到。但是,一个在两年半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一个在回国时带回满满11箱专业资料的人,一定是一个把全身心都扑到了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技术上的人。我曾经读过许多描写80年代出国留学人员在外生活状态的书,那时,到餐馆洗盘子,自己做饭,把国家给的生活费节省下来,换回当时国内紧缺的“三大件”,是非常普遍的。哪一个回国人员不满载而归?哪一个收到国外礼品的人不沾沾自喜?朱岳明可以算是当时的另类了,我想,当他仅仅扛着书回来时,他的家人也许会有小小的失望。

    怀着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和雄心壮志,回国后的朱岳明勤奋地耕耘在水利事业的科研领地。他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100余项,对那些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中的科研项目,他是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信念,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检测结果:某某工程未出现一条裂缝;某某工程到现在为止,未发现任何裂缝;某某工程建成运行多年来未出现一条裂缝,朱岳明成为中国一流的水利专家。

    从朱岳明身上,我可以看到老一辈科学家拥有的爱国奉献、拼搏进取、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坚守本色的高尚品格。除了工作,他对学生和亲人的关爱也让人为之动容。他是学生眼中最负责任的老师,他抱病指导硕士论文答辩,从中午到凌晨,竟然忽略了吃晚饭;他修改过的学生论文,上面有密密麻麻的注解;去世前3天,他还在病床上为学生回了2千字的邮件;“追求不能停滞”、“学会独立思考”、“你们要快点成长”??他谆谆教诲学生,不仅指导他们学业,还用自己的真诚和乐观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爱生如子,无痕大爱,是他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他还是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女儿心目中好爸爸。我不知道这样的“工作狂”,是怎样得到亲人的支持和理解的,但从向女儿保密自己的病情,仅仅是想让她回到亲人的怀抱再痛哭这一点上,我猜想,一定是他灵魂深处的善良、宽厚、朴实、忘我,被亲人毫无保留地接纳了。

    2006年3月,当他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医生判定仅有6个月的生命时,他开始用顽强的毅力与死神争分夺秒,组织大型会议、申请重大项目、考察偏远工地、精心指导学生……,“时间不多了,而我所掌握的这门技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他活了四年,而这四年,他创造了辉煌。

    掩卷遐思,眼前浮现的总是头戴安全帽,手拿玻璃杯的朱岳明羸弱的身影。他的这个姿势,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了周恩来和焦裕禄,而我也分明地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民族精神的再现。

魏淑玲

上一篇 苏金海其人其印
下一篇 民盟盟员章志远应邀参加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亚运当代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