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不倦的求真者
[发布日期: 2005-11-0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记盟员辛国俊老师

        2000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8年的辛老师退休了,然而在他心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有两个情结,一个是38年辛劳的师范语文教育,一个是孜孜以求21年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

        1962年一走进南京晓庄师范学校,辛老师就开始语文教学,一干就是几十年,阅读、写作、汉语、语文教学法各门课程无一不涉及,无一不精益求精,无一不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辛老师依然带领学生“辍耕之陇上”,进行生活中的语文学习,给学生讲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讲岳飞的满江红,连同歌曲一块教,激昂的旋律和着铿锵的歌词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一浪浪的报国热流。

        辛老师的语文教学追随“文以载道”的古训,写作课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真情实感,他常说,谋篇修饰与文章的内容相比永远是第二位的,要“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生活。

        他说,语文教学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植根于学生的情感,语言才有生命力。这种大语文观使辛老师的语文课堂活泼而生动,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快乐,觉得语文课上有自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他教过的不少学生后来成长为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公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辛老师长期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多么的相似!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回归生活的理想与陶行知先生70多年前提倡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辛老师非常兴奋,他敏锐地意识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必须和课程改革相结合,必须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一致,充分发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将更有利于陶行知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他忘记38年的辛劳,立刻投入到语文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刚退休的辛老师,立即受聘于江苏省教育研究室,参与国标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是多么好的机遇,辛老师凭着多年深层陶研思想的积累,厚实的语文教育的功底,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发挥余热,做出了贡献。目前凝聚了他的心血参编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已在十多个省市使用。为了宣传课改理念,培训新课程实验教师,辛老师不仅在晓庄学院承办的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培训班上作讲座,而且接连放弃了四个暑假的休息,到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教改试验区,进行新课程的培训,作了40多场讲座,接受培训的教师达一千多人次。长城内外,黄河两岸,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就像一个播火者,宣传新课程理念,宣传素质教育,也积极传播行知思想。有一次在宁夏青铜峡培训教师时老师们提出100多个问题,辛老师来不及一一作答,便把问题带回来,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出书面回答,再寄到他们的手上,使教师们深受感动。

        如今辛老师早已将陶行知纪念馆的工作交给了后来人,但是他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2002年―2004年他参与陶研会《生活教育》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三年出了十八期,发行10万册,同时参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研究,05年《生活德育论》专著出版。 2005年辛老师还愉快地承担了学校的藏族班的陶研课,他热情地希望,在少数民族地区播撒“陶”种,在雪域高原让“陶”花也能绽放!

        已经65岁的辛老师瘦削匆匆的身影还是那么矫健,在课堂上的陶研课还是那么富有“磁性”充满激情,因为在他的心中装着行知先生的未了的愿望,也装着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          

民盟晓庄学院支部  龚瑾

上一篇 盟员周燕两次捐骨髓救亲人
下一篇 有情有义的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