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参政议政 -> 参政动态
字号:
“舍近求远”拷问教育公平
[发布日期: 2005-08-18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最近,听了两个朋友小孩上学的故事,心中颇有感触。

        一个朋友,家住台城花园(十三中门口),孩子小学毕业,报了十三中紫金分校(民办),结果摇号未中,被分配到丰润中学读书。
另一个,家住大树根(丰润中学门口),也报了紫金分校,摇号中的,上了十三中。

        两个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上家门口的学校,而是舍近求远。将来他们面对的将是每天四个40分钟的上学路途。当然,前者是被逼无奈,而后者则是天助其成。

        我没有仔细统计过这种类似的舍近求远上小学上初中的例子,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肯定为数不少。它引发了社会上深深地思考。国家不是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一律“免试直升,就近入学”吗?为什么这些孩子还要舍近求远?为什么这种现象还在愈演愈烈?种种问题和思考,都在拷问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平吗?公正吗?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舍近求远”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三:

        (1)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
         本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应当由政府主办,政府公共财政统一拨款,按照统一的标准配置教育资源,保证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大体均衡。但长期以来,一些主管部门,以教育投入不足为由,把政府拨付的资金过度投给了所谓的“重点学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身上。而当他们感到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时,又把一些原来不错的公办初中改制成所谓的“民办”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配置的失衡。资金、师资、生源大量流入了这些“优质资源校”,从而造成社会上的“趋优心态”加剧,使“舍近求远”现象愈演愈烈。

        (2)少数领导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不足,缺乏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国家教育的思想。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教育的公平实际上是社会公正的起点。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那么他将来的工作就可能不公平,社会给他的回报就会不公平,甚至影响到他的子女将来一系列的不公平。因此,让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国家给予的公平教育,应当成为国策。而现在不是这样,自然就会引发社会上的“趋优心态”,加剧“舍近求远”的现象。

        (3)“舍近求远”现象反映了家长,甚至包括孩童对社会公正不信任的阴影在扩大。
        一些家长说:现在社会这个样子,有钱的有权的,孩子都能上好学校。我就是再困难,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好学校(即择校),不然孩子将来没有出路,谁来养你呀。这就是一种对社会公正不信任的生动表白。这种对社会信任的缺失和危机,将对我们这个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一旦打上这种烙印,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以上三个原因的分析,我想改变这种状况的对策和答案已一目了然了,希望我们的政府和主管部门认真审视这个问题,要把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当作国策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和谐发展。

(作者李成群是省政协委员、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

上一篇 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体会
下一篇 民盟组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学习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