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 年的秋风裹着桂花香漫进大学校园时,我终于挣脱了高中时代的书山题海与校规束缚,连呼吸的空气里都飘着自由的清甜。那时候的我们,大多还没有攥着手机随时联络的便利,互联网却像一扇朝青春敞开的新窗,把带着蓝企鹅图标的 QQ,轻轻送进了无数年轻而躁动的生活里。 拥有一个 QQ 号,是当时最值得炫耀的时髦事。起初还能在网吧的电脑上自己注册,后来名额渐渐紧俏,得巴巴地凑到网吧老板跟前,花上几块钱买一个现成的。我至今清晰记得自己的 8 位 QQ 号,数字简单好记,在后来清一色的 11 位新号面前,总透着股 “元老级” 的隐秘骄傲。设密码时更是反复斟酌,数字加字母来回组合,生怕记错了 —— 那串字符哪里只是密码,分明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个脱离了现实身份、可以尽情言说的新世界。 计算机机房的实践课,简直成了 QQ 的 “秘密集会”。老师刚在讲台上讲完 Word 排版的基础操作,底下的同学们便心照不宣地点开了那个熟悉的登录界面。头像更是五花八门:系统自带的圆滚滚企鹅、眯眼笑的猫咪憨态可掬;少数人会用自己的照片做自定义头像,像素虽模糊,却藏着少年人独有的张扬。我们总爱换头像,今天是憨厚的小男孩,明天换一张很酷的少年头,好像换个头像,连心情都跟着换了一番天地。一旦 “滴滴 ——” 的消息提示音在寂静的机房里响起,心就会莫名一紧,指尖飞快地双击那个跳动的头像,生怕错过朋友的邀约;若是心仪的异性发来一句 “在吗”,连敲键盘的手都会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有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投入,同学们就在台下通过 QQ 七嘴八舌地闲聊,从球星八卦扯到食堂的菜色,待到老师突然布置作业,又立刻切换频道,隔着屏幕紧急咨询身边同学。 QQ 聊天不仅是青春里的乐事,更悄悄打磨着我们的技能 —— 尤其是普通话和打字速度。高考前我一直在家乡生活学习,日常满口方言,对汉语拼音一知半解。QQ 聊天全靠拼音输入,有时某个字半天打不出来,急得手心冒汗。别人 “噼里啪啦” 敲出好几句,我才勉强编辑好一行回复,对方却早已切换了话题。久而久之,便暗下决心要练出 “快手”,从 “单指戳盘”“低头找键” 的生涩,慢慢熬成了盲打的熟练工。也正因打字总用全拼,那些藏在方言里的发音误区渐渐暴露,我顺着拼音一点点纠正,普通话竟也扎实了不少。后来计算机期末考有项硬指标:五分钟内录入 300 字。多亏了日常聊天攒下的 “功底”,我才顺利通过了考试。 网吧是 QQ 聊天的绝对主战场。周末的傍晚,三五好友揣着皱巴巴的几块钱,钻进巷子里那家烟雾缭绕的网吧,开机、登录 QQ、点开闪烁的对话框,一连串动作熟练得像条件反射。一边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和室友吐槽刚上完的线性代数课有多晦涩,和远方的笔友絮叨校园里的梧桐树又黄了几片;一边又忍不住用余光瞄一眼旁边同学的屏幕,好奇他是不是在和那个 “只闻其名” 的神秘网友聊天。 有人总爱挂着 “隐身” 状态,头像暗沉沉的,对话框里却和熟悉的人聊得热火朝天,生怕被旁人窥见自己的小心思。桌上摊着一包瓜子,泡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方便面,屏幕上的聊天记录不断往上翻,窗外的夜色再浓,也挡不住胸腔里涌上来的热闹。就连寒暑假,也总忍不住偷偷溜出家门扎进网吧,飞快登上 QQ 和同学打招呼,聊聊谁去了外婆家避暑、谁看了新上映的电影;等到开学重逢,又会兴奋地凑在一起八卦:“我假期凌晨两点还在 QQ 上碰到 XX 了,你说他是不是在偷偷打游戏?” 偶尔还会遇上 QQ 中毒或被盗的闹剧,某个 “冒牌的自己” 和同学聊了半天,直到核实身份才发现是一场乌龙,事后想起仍会哭笑不得。 那时候还没有 QQ 空间,个性化签名便成了彰显个性的最佳窗口。有人写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少年豪情,有人抄着周杰伦歌词里的 “谁在用琵琶弹奏,东风破”,还有人写着一串只有彼此才懂的暗号式语句,透着几分叛逆与神秘。加了新好友后,总会反复翻看对方的资料卡,盯着那行签名猜度半天 —— 那短短的一句话,像是打开他内心世界的第一扇小窗。QQ网恋,带着点雾里看花的朦胧浪漫。有人抱着好奇点开 “查找好友”,输入一串陌生的 QQ 号,发出一句试探性的 “你好,认识一下吗?”;从一开始的 “你是哪里人”“喜欢听什么歌”,慢慢聊到生活里的琐碎、对未来的憧憬。有的真的奔现成功,周末一起去逛公园、看电影,成了校园里人人羡慕的佳话;也有的等到见面才发现,屏幕那头温柔的 “小姐姐”,竟是留着胡茬的大叔,闹了笑话,也徒留一阵失落。但无论结果如何,那些隔着屏幕的陪伴 —— 难过时的一句 “别不开心”,开心时的一个笑脸表情,都曾真实地温暖过一段青涩的青春时光。 当初遇见新朋友的第一句话总离不开 “你的 QQ 号是多少?”;若是和谁闹了矛盾,赌气之下要么拉黑,要么拖进陌生人列表,从此那个头像便永远灰暗下去,再无交集。QQ 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交舞台,藏着我们说不出口的暗恋、考砸后的沮丧、和朋友吵嘴后的委屈,也藏着一点点长大的痕迹。再后来,QQ 空间、QQ 邮箱和视频通话慢慢出现了;等 QQ 农场和牧场的小游戏风靡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却还是跟着朋友们一起 “疯”。每天定好闹钟,准时登录偷菜、收菜,生怕自己种的玫瑰被别人摘走,也乐此不疲地去好友农场 “顺手牵羊”。谁的农场升级开了新土地,谁养的奶牛产了奶,都会在群里互相 “炫耀”。有时候为了抢在别人前面偷到那棵成熟的人参,甚至敢在上班时偷偷摸出手机登 QQ—— 后来手机 QQ 普及,更是把这份简单的快乐装在了口袋里。那些在虚拟农场里 “耕耘” 的日子,没有复杂的算计,只有纯粹的欢喜。 如今,智能手机成了人人不离手的必需品,微信渐渐取代了 QQ 的大部分功能,据说还在用QQ的是怀旧的。我的那个 8 位 QQ 号也很少登录,只是偶尔用作与孩子学校沟通的工具。但偶尔整理旧物,想起那些在网吧里敲键盘的夜晚,想起 “滴滴” 声响起时的心跳,想起个性化签名里藏过的心事,心里还是会泛起一阵柔软的温暖。那些藏在 QQ 里的爱与回忆,是青春最鲜活的注脚,无论时光走得多远,回头望时,依旧清晰得像昨天刚发生的事。(建邺经济支部 周俊所) |